霞浦上水村新增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2013年08月26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县崇儒乡上水村列在宁德地区首位。这样我县目前就有上水村和半月里村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
上水村位于福建省霞浦县西北部山区的崇儒畲族乡中部,距离乡所在地3.5公里,整个村庄坐落在海拔350米的山坳中,四周山岭起伏,丘陵连绵,植被繁茂。
明崇祯九年(1636年),蓝姓始祖齐满从浙江泰顺沙丘田寻至该地,见有一处悬崖延伸出一块巨石,上崖流水直冲岩石上,就像银树花开,而岩下潭内不见水注花,仅能听到嘈嘈声,便呼之为水漕垅(解放后改称上水村),又观西面有溪逶迤而来,亦汇于此潭,而出东南。观其水法,如“丫”字,此乃宜居之所也。于是,蓝齐满带领族人沿溪开荒取地,并遗下祖训,凡后代上山劳动收工,都必须扛着石头回家,修整溪岸。日积月累,铺就了溪岸两侧,聚水盘活 “丫”字水脉,赋予村庄更多的灵动之气,巧妙地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共生共息。
上水村,以“丫”字交叉点为中心,向三面扩展。溪流从村落当中穿过,把居住区分成三大块。古民居依山而建,从半坡向溪边延伸,随山势梯级层列错落有致。沿溪两岸,溪岸、村道、古民居的围墙和屋后护坡,都是用乱毛石砌成,形成了青墙、青路、青溪岸的青色古村落,似有几分“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风貌。
上水村以清代畲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早就脱离了“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牖”的生活,且非“草寮”,而是“泥间瓦屋”。石头垒起几十间村屋,因溪流和地形坡度显得错落有致,质朴沧桑,古风浓郁。具有南方丘陵地区山居特点,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般的灵气。尤为重要的是,上水村寨传统民居中石屋寨风格十分独特,是传统畲族村寨石文化典型代表。建筑风格的共性有:石村道,石围墙,灰瓦屋顶,木板隔间,穿斗式结构,悬山顶,歇山顶两种。上水村住宅多为砖木、泥木结构,此类结构的核心则是木结构部分。许多砖、泥筑成的东西山墙,不与其他房屋部分持有建筑上的关联,不承受屋顶的重量。和闽东常见的传统民居的楼梯一样,沿两山墙的内侧设置。楼梯的内侧,为木结构的墙壁,各房间也用木壁隔成,楼上楼下布局相类。构成任何一间房间的四壁均由木壁构成。屋顶也由木壁中的木柱支撑。住宅中的木结构部分自成系统,可单独构成房屋。砖、泥结构的东、西山墙,具有将楼梯与外界隔开的作用,但木壁也可有相同的作用。东西山墙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火灾。以木结构为核心的住宅,适宜于上水村的气候条件 ;建筑风格的特性有:屋梁、斗拱、神龛雕刻着龙凤福寿及花卉人物等,有的还彩蓝衬底,显示了古建筑的精致与独特的风格;大多的民居建筑,廊前斗拱、卷棚装饰,枋上柱头科坐斗雕刻特殊的花卉图腾。宽敞的明间大厅(俗称厅堂),中堂上透雕花格、花卉装饰,两侧上神龛,下为甬门,由甬门通往后厅。其中11号民居保持明代建筑风格,还应用极其少见木础,蕴含着畲族文化特色。
上水村是畲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之一,原生态的畲族文化保存完好,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保留有丰富的畲族文化遗产。由于地处山区,多数村民仍保留有传统生产方式,处于原生态待开发状态,是十分罕见的原生态畲族文化空间。畲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与当地汉族互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畲族文化、其鲜明独特的畲族风格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信仰、文学艺术、工艺美术、传统体育、医药学等内容体现出丰富而独特文化价值。特别是上水村畲族语言、古民居、畲族花斗笠、畲族土笼工艺、畲族服饰、畲族乌米饭等具有极为突出的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