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千里海疆行(第七、八集)
发布:2016-08-02 16:05:19来源:霞浦摄影网
第七集 《人杰赤岸.留余篇》
赤岸,位于霞浦县城东郊约5公里处,相传因其海岸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清乾隆27年(1762年),李拔所著的《福宁府志》,称赤岸“阻山带海,夷船乘风,一帆数点,烟峦缥缈之间,瞬息及岸,洵灜濡重镇,闽浙门户”。
然而,赤岸村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仅仅因为它的区位优势,而在于它既聚拢了“财富”,更滋养了“才情”。
唐朝以来,赤岸兴文,致力教化,贤才辈出,曾经走出数十位进士,王、林两门望族就占了绝大多数。赤岸村先后有13个名士载入《中国历史名人大辞典》及国史、志书。宋著名学者,世称水心先生的叶适在其撰写的《长溪修学记》中这样评价:“长溪邑宦游满天下”、“赤岸犹盛”。
作为霞浦县的十大历史名人,王伯大与王都中是赤岸王氏家族的典型代表。
宋淳熙年间的一天,“敏而好学,廉而爱民”的赤岸进士王万全家诞下一名男婴,取名伯大。王伯大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他从小树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格言。宋嘉定七年(1214年),年轻的王伯大进士及第,从此踏上了不平凡的仕途。王伯大一生仕途坎坷,历经沉浮,始终淡然处之,宠辱不惊。回到赤岸后,他自号“留耕道人”。34年的从政生涯,30多次的官位变动,使他对如何为人、为臣、为官有了切身的体会,更对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深刻的感悟。
几经思索,他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留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公元1253年,王伯大不幸病逝。《宋史》赞扬他“立朝直谅,鲠直忠诚”。赤岸百姓谨记《留余铭》的谆谆教诲,不逾制、不恋权、不贪财、不奢靡,守礼守法,耕读传家,后代英才辈出。
王伯大的孙子王都中,元至元二十二年,“以荫录为少中大夫” ,后历任20多个官职。元元贞元年(1295年),年仅十七岁的王都中,就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治中(正五品官员)。
王都中为官四十余载,夙夜为公,政绩卓著,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元史》认为:“当世南人以政事之名闻天下,而位登省宪者,唯都中而已。”
王都中与他的祖父王伯大一样,一生都秉承留余文化的良好风范。史书评价他:“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不增一疃,不易一椽,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
这种留余文化的精神不仅在霞浦世代传承,其影响力也跨越了大江南北。
在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康百万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块“留余匾”的外形既像旗帜,又像打开的书卷,成为康百万的镇园之宝。如今,“留余铭匾”被誉为“中华名匾”,河南省还成立了省一级的留余文化研究促进会,把传承留余文化作为弘扬中原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潮涨潮落,花谢花开。赤岸千年不灭的晨烟暮火,依然散发着农耕文明质朴的芬芳。这块凝结着传统温泽的留余匾,彷佛与它的主人一起,带着薪火相传的理想,从历史走到了今天。赤岸未来的故事会如何抒写?在那声声稚气的“留有余”里,我们或许已经听到了答案。
第八集《人杰赤岸·擢秀篇》
第八集《人杰赤岸·擢秀篇》
这块写有“擢秀里第二都”的界碑是霞浦县博物馆成立之后最早征集的文物之一,它来自明代初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擢秀,比喻草木欣欣向荣,引申为人才众多,英杰辈出。那么,霞浦的“擢秀里”在什么地方,它又因何得此美誉呢?
这个“擢秀里”,就是霞浦县的赤岸村。而关于“擢秀”的故事则要从一千多年前说起。
唐乾符二年(875年)的隆冬,一位文弱的书生在驿道上疾步前行。大考在即,他白天赶路,晚上温书。这位书生姓林,名嵩,长溪赤岸人,彼时29岁。
在那次事关他人生命运的考试中,林嵩写下了一篇《王者之道如龙首赋》的文章,一举“显登上第”,誉满京华,成为继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及第169年之后,闽东又一位进士。
晚年致仕后的林嵩,荣归故里。他选择在“上观飞瀑,下临清溪”的山野间隐居下来。他看到当地村民的生产方式单一,生活清贫,便带领大家在山上广种梨树。几年之后,大获丰收,村民们多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为了感念林嵩的恩德,后人便以“梨”来命名这个村庄和溪流,还在梨溪岭上,建了一座“唐刺史林嵩纪念祠”,上有“林嵩如在”四个大字。祠内供奉着被认为是林嵩化身的“土地公”塑像。虽处深山僻地,进香者却络绎不绝。
在赤岸村的林氏祠堂,供奉于高堂正中的,是赤岸林氏的肇基始祖林儒。林儒的左尊位,便是林嵩的塑像,林氏后人尊称他为嵩公。除了这两位,还并排供奉着湜公像和朱熹像。那么,湜公是谁,林氏族人又为什么会供奉朱熹像呢?
林湜生于宋绍兴二年(1132年),霞浦赤岸人,林嵩第九代孙,宋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登进士第。他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曾任南剑州(今南平市)通判、朝廷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太府少卿等要职。
在林湜告老还乡后的第四年,也就是宋庆元五年(1199年),因“伪学”之禁被贬的著名理学家朱熹,在门人的陪同下来到了霞浦赤岸,他此行的目的,便是为了拜访曾同朝为官的好友林湜。彼时朱熹被贬,许多人唯恐避之不及,林湜却犹“执弟子礼不变”。林湜力邀朱熹停留赤岸,讲学授课,并在以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同朱熹访学多地,更前往浙江永嘉,与永嘉学派的学者们互相交流,为传播理学思想而奔波不息。
正因为朱熹与林湜的理学思想在霞浦等地影响深远,赤岸的林氏族人将朱熹与林湜一并供奉。
浙南、浙东、粤西、海南、广西等地,许多家族都在族谱里明确写明自己的祖籍地在长溪(今霞浦)赤岸,这其中不仅有王、林两大家族,还包括陈、李、张、何等诸多姓氏。
这里是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的苍坡村,为李姓聚居之地,关于苍坡先祖的由来有着这样的描述:“苍坡是李氏聚族而居的村落。五代时,李岑为避闽国王曦战乱,从福建长溪县(今霞浦县)赤岸到楠溪灵山埭周家教书。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建宅于苍墩。”
从苍坡村别致的文韵里,自然能体会李氏族人对于“文”的尊崇,所谓“读以容身”,甚是贴切。而主村四周平坦丰茂的农田,辛勤劳作的村人,则诠释着“耕以致富”的意蕴。
数百里之外的霞浦赤岸,如今的林氏后人,敬文、敬德、敬礼教,希望将重德重教的祖训传扬下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宗脉间的交流格外看重。
农历三月二十三这天,赤岸村的林氏族人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春季祭祖庆典。宗族和睦,互帮互助成为林氏一脉默契的心灵守则,让这个庞大的家族薪火相传,枝繁叶茂。
夕阳里的赤岸村重归了宁静。从前古朴的文化村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日渐显得现代。但当年明代护城的斑驳城墙仍在;宋皇祐年间的赤岸石桥,依旧以它残缺的身躯伫立于赤岸溪之上。一个时代曾经的风雅灵秀,永远留给了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