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霞浦柏洋柘头村

发布:2020-03-22 09:46:12来源:霞浦摄影网

霞浦有着千年历史并被誉为“秀才家乡、进士故里”的谢氏小山村——柘头村。这里群山环绕,距离柏洋乡中心约8公里,与福安市交界。
生于宋徽宗初年(公元1100年)的谢邦彦,祖籍长溪绯洋漈源(今柏洋柘头村),系柘头村始祖谢十九的第七世孙,是南宋家国诗人谢翱先祖。

微信图片_20200322094518.jpg

据悉;柏洋乡柘头村自谢19公徙居以来,谢氏后裔中先后出现了进士、诗人、词人及43位秀才(痒生);民国8年,少将谢柱卿还被当时的政务院总理聘为“政务院顾问”;其子谢子植系黄埔军校18期学员及解放后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教授等。纵观千年乡村的历史,耕读文化为一个村庄一个族系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探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
一个村庄,一个族系,从徙居至今仅1100年的历史,竟孕育出进士、词人、诗人、秀才、将军及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教授等的各阶层文化人。这源于村上形成的柘头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第一等好事是读书”的浓厚文化氛围,是诸多阶层文化人得以孕育成长的肥沃土壤。家乡以文风馥郁闻于乡里。据宗谱等资料记载,自明清以来,村有书堂三所,其中岚坪书院的教书先生都具有“秀才”以上学问,考中秀才的人都是从岚坪书院“毕业”的学生,到了晚清私塾就更多了,村中几乎人人上学堂读书。即使外地嫁进的媳妇,一两年后也能用毛笔写对联。“日耕夜读”已成为村人的坚定信念。
乡试参加科考的秀才有40多人,其中有一年考上秀才的有18人,被乡人称为“十八学士”村。谢邦彦中进士后任过提刑,是宋代词人、诗人。(《八闽志》《闽书》及《福宁州志》等均载有其作品)。后裔谢翱的曾祖谢景芳、祖父谢嘉、父亲谢钥均继承先祖治《春秋》为时人所称道。谢翱19岁,试进士不第,也传承其先父治《春秋》,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立自足的经济基础
该村生活并不富裕,但以前村有公有水田200多亩,每年以收田租供给学堂办学。同时规定考中秀才者便可以划出一片田让其营业,这样秀才就吃上“田租”粮,专心读书,尽职为村人办事。文化的发展孕育了各行各业的能人,其中形成特色的有写诉状、建筑、择日、看风水、教书、跑生意、办家庭手工业等。历史上的家乡就是靠各行各业的发展做经济基础来培养子弟读书仕进,作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寄籍于田,教子弟潜心于学问不虚度时日,言传身教为后辈做榜样;一方面省吃俭用办教育。因为村上有200多亩的公田做经济基础,村里才有那么多的读书人。
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良好的文化氛围,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适合人才创业的外部条件,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人之潜能的发挥。家乡秀才,在成功之前,差不多都有一番寒窗苦读的经历。秀才谢邦庆,父母病故,靠长兄抚养,见族长儿子读书,便躲在隐蔽处听讲,没钱买书,就向人借回家抄录。因为家中贫困,有时只能借萤火的光亮夜读。进士谢邦彦幼时读书为免烦扰,用梯子爬上草楼,让人抽去梯子,躲在上面读书,早上晚下,常年不断……在这些读书人身上,先人们那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