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拗九节
正月廿九日,是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霞浦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香菇、瘦肉、海蛎、豆、虾仁、花生等原料,煮成糯米饭吃。一碗”拗九饭“温暖一座城,一碗暖暖的糯米饭,满满的家乡味道!这是霞浦传统的本土“感恩节”!
在霞浦,每年我们家中都做两种口味的拗九饭;一种咸口味的,另一种是甜口味的,食材不同。咸口味的拗九饭;食材有海蛎(需要提前一天购买)、虾仁、豆、胡萝卜、香菇、烧肉。甜口味的拗九饭;冬瓜糖、花生、蜜枣、芝麻等。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霞浦“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民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霞浦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每年这一天,霞浦的百姓,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购买多种食材煮成“拗九饭”吃,目的也是为了弘扬”目连孝母“的精神。传承至今,“拗九节”在世人的印象中早与霞浦及“孝顺”密不可分。不过在明清,福建其它地区如闽南、三明等均有拗九习俗,不过那时拗九节的“功能”不仅止于孝顺长辈,更与新年过后的“送穷鬼、迎财神”大有关系。事实上在更早的过去,拗九节在福建还有另一项重要的世俗功能是“送穷”。谢肇淛《五杂俎》引述《四时宝鉴》解释过此俗来源,谓之:“高阳氏子好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衣于巷口,除贫鬼。”由此可知这位穷神好吃稀粥、穿破烂衣服,世人投其所好,索性“作糜”即煮粥欢送。直至清代,此俗仍相沿不断,林祖焘在《闽中岁时杂咏》一诗中对此做了更详细的注脚。诗称“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从字面上看,林祖焘明白点出了闽中拗九习俗的两个目的:一者送穷鬼,二者迎财神,完全出于世俗化的欲求。有趣的是,彼时的拗九粥已包含了红枣这一重要主角,此外还须加入“榛”,即锥栗\板栗之类的坚果。至于具体的节俗仪式方面,除明代已有的烹煮拗九粥外,清代过节的闽人还需做全面的卫生大扫除。可以说,佛典中端起脸孔的说教故事经霞浦人一改造,变得世俗亲近又温情脉脉,实在算得上最成功的改造。
闽中岁时杂咏—— 林祖焘
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
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孝粥——清叶梦君
怀橘蒸梨意不同,一盂枣粟杂双方。
年年报哺同乌鸟,此意榕城有古风。
“拗九节”在福州地区又称“孝顺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拗九节”里,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大家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都要煮”下九饭“吃。省内福州的民俗,拗九节那天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