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霞浦畲族婚礼
据霞浦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中叶进入福宁州治境,至明末清初,大部分畲民主要由陆路自福安进入本州西部、西南部,或从水路自罗源、连江、宁德直接进入本州西南部、南部。一部分沿着福温驿道向福鼎及浙南地区迁徙,而后一部分回迁进入本县东部,通过多次的迁徒,直至清代中后期及民国时期,才形成如今的分布状况,所以县内畲族民众以“路”来区分所处的大致方向,习惯上将本县按东西南北分成四路,例如:“上路”(北面,即柏洋、祟儒一带)、西路(盐田一带)、南路(溪南、沙江、长春、下浒、北壁一带)、东路(牙城、水门一带),由于各路迁入时的来源地不同,受到地沿环境影响,各路的生活习俗,还是基本相同,但也有所不同。
就霞浦畲族婚礼来说,应分为东、西路婚礼,尤其婚礼装饰的“凤冠”就存在有明显差别,婚礼服装也分为东西路之分。先前有议婚、订婚、做表姐、做亲家伯、抓“石冻”之系列活动在此不作赘述,现就婚礼之俗作一叙述,下面就以东路(水门、牙城一带)为例,梳理一下霞浦东路畲族的婚礼习俗。霞浦东“路”畲民和其他各“路”的畲民一样,长期以来,相当普遍地禁族外婚制,而实行族内(在族内禁同姓为婚)婚制。(注:如今,畲、汉等族通婚)
由于受到如此的约束,男女青年到了谈婚论嫁之年,所找的对象往往是宗族内别姓之人。在男女之间认识过程,是以歌为介,双方通过唱歌(对歌),互相产生爱慕之情,或经人介绍互相认识;或由父母亲作主商议;然后,由男方家长托媒人到女家提亲。如果女家同意的话,不久女方就随母亲到男家“看厝”(主要了解男方的家境和人品,及地理位置),同时,男家也乘机观察女方的品貌及文谈举止。如果双方满意,以互相赠送手信(礼物,一般以手娟、糍粑等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男家再派媒人携带面干、糖果之类礼物到女家“计庚贴”(拿贴头,即女方的生辰八字),按习惯媒人要走两三趟,才能拿回女方庚贴。女家同意拿庚贴时,男家会选上一吉日,叫媒人前去拿回,女方庚贴要用红纸请“开笔先生”写的,不能由父母或家人写。
接着,男家请“算命先生”占卜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如不会相克之类情形就是大吉。有的男家把“庚帖”放在家里三天之后,如没有出现不吉利现象(如人畜不宁、摔破碗匙等不吉利现象),才算“八字”相符、婚姻和合。紧接着,男家择日进行订婚,俗称“合婚”。随后,男女家就商讨结婚的日期,如果双方年龄还小,可以暂放一些时候再说;如果已到法定年龄,就商定当年婚期。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霞浦东路畲族原先的迎娶礼俗相当简朴。由新郎率若干宾朋连夜提着“百子千孙”灯笼,亲自往女家迎亲,新娘则穿着自己编织的草鞋(鞋旁系饰红带,鞋面串珠饰),打着雨伞,由兄弟与伴娘相陪,徒步跟新郎于午夜离开娘家(俗称“走嫁”)。一路上夫妇以歌代言互诉衷情。一些偏远地区,长期保留此俗,后来迎亲多改在白天。盛行花轿迎娶,礼仪随之繁琐。男家派出花轿,由四位轿夫抬着,由一二十人组成的迎亲队伍,吹吹打打前往女家。而女家只嫂姐妹们在门前恭迎,花轿到达时,女方的大嫂或兄长们,便会在门前横上一条长长的凳子,俗称“拦轿”。
一些能歌的妇女们与轿夫盘唱起拦轿的吉利歌曲,会唱歌的轿夫,便于妇女们盘唱上好一阵子,如果不会唱的轿夫便送上红包俗称“落轿包”,否则,花轿进不了大厅,儿童们也会乘机围着轿夫,抓住轿杠“讨轿包”(喜钱),不然也不会放行的。花轿进门后,女家即请迎亲队员们,喝茶吃点心。也有先迎花轿进门,再与轿夫“比肚才”,直至开饭。
饭后,移花轿上厅堂,等待新娘上轿。而男方的“亲家伯”要向女家催送嫁妆,俗称“催妆礼”,女家便将陪嫁的嫁妆搬至厅堂,贴上吉利语的封条,先行抬送男家,也有随同花轿一起抬到新郎家。嫁妆旧时多是本民族的凤凰装、新娘手织的纻麻布以及三只红布袋子(寓传三代),经济较充裕的,还陪送牛、羊以至田产。50年代实行土地改革后,不再陪田产,其余则基本不变。60年代,逐渐由民族服装加农具、牛、羊,转变为民族服装加竹木家具,以及被帐、简单日用品。70年代后,受当地汉族影响,逐渐增添缝纫机、自行车之类。80年代后,则有电风扇、三用机、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而多数地方仍有民族服装、花斗笠,或农具、牛羊陪嫁,但数量不如往昔,仅选一两件作为象征而已。
当花轿进门后,娘家嫁妆搬移时,新娘开始“哭嫁”:边哭边唱《哭嫁歌》,感戴长辈的抚育疼爱,迷恋即将离开的娘家。哭唱罢,由“福大命好”的长辈妇女为其梳妆,梳妆台上点双对红蜡烛,盘高髻,穿礼服,戴凤冠,垂面帘,把新娘打扮成“公主”模样。梳妆时,新娘着“新婚衣”要与亲家伯或其他歌手唱《梳妆歌》。梳妆毕,由伴娘护送至厅堂,首先跪拜祖先与父母,然后坐或站在竹匾上,与兄弟“分饭”:弟兄捧上米饭,先自咽食一口,再让新娘含一口,吐到弟兄衣襟上或手帕上(有的是弟兄含一口饭朝内吐,新娘含一口饭往外吐)。
继而,边唱诵《祝福歌》,边登上凳子或桌子,“分五谷”:将五种谷物及竹钉、钱币、扣子、筷子、鲜花等寓意性物品,先内后外抛散四方。礼毕,全家“啼发家”(“啼分散”)、新娘“啼上轿”,都是边哭边唱。最后,由母舅抱或牵新娘上轿,兄弟会拿出一双崭新的鞋把新娘原来穿的鞋换下(寓意不将娘家风水带走),轿帘放下,新娘停止哭唱。而新娘所坐的花轿后面要悬挂镜子、米筛、弓箭等物或绘画张天师布帘,以“避邪”。
花轿出门,鞭炮大发,鼓手欢奏。新娘向轿顶抛洒“五谷”,以示祝福。轿夫们抬起轿子,村里长辈会对轿子进行拦轿(三进三退,寓意不拽娘家风水)新娘未成年的弟弟、伴娘等,陪同上路。一路上,唢呐声声,喜气洋洋。花轿几经溪流、桥梁、 矴步、宫庙,新娘都要抛丢五谷、红蛋(俗称“过溪蛋”),以敬神明。
花轿抬到男家,全家人按习俗先得暂时藏匿,村中怀孕、服丧者及一些所谓属肖“犯冲”的,均要回避。新娘抛完五谷、红蛋,即由接姑和陪姑嬷(亦称“阿婆”),搀扶下轿,遮伞、踩红布袋徐行步入大厅(红布袋轮番收铺,俗称“传袋”,寓传代之意)。厅堂贴大红“喜”字,上书“凤凰到此”,左右帖“祖公联”或“燕尔当思高辛宠,鹏程应念祖公功”之类对联。中设斗灯、香案、祖图等。将新郎引到厅堂与新娘同行举行“拜堂 ”大礼,一般以“行三跪九叩”之礼: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夫妻交拜,新郎行跪拜礼,新娘只揖纳“万福”,以显其“公主”之尊贵。礼毕,新娘向夫家舅父母敬茶,向观礼的人群抛散“果子豆”、糖果等(寓子孙满堂之意)。接着,踩着红布袋由新朗引入洞房。新郎随即出房奉茶敬茶请女家送嫁妆者,并招待宾客。
酒席以厅左第一桌为首席(俗称“阿舅桌”),敬请母舅(坐大位)、“亲家伯”、媒人以及尊亲贵宾(个别地方由义父坐大位,母舅退其次)。酒宴至半席,新娘被搀出厅“认客”:自首席大位起,依次献红枣糖茶,女歌手随其后,代唱《敬茶歌》,被敬者需馈赠“红包”(俗称“百家银”,旧俗以此钱储蓄为儿孙打制首饰最为吉利)以示祝福。
客席散后举行“暖房宴”(有的地方叫令房宴,因为整个宴席过程中,都要以歌令,贯穿始终),由“暧房头”(令房头,一般由姐夫或妹婿来担任,或请能手担当。)(有的等客席散后)由“暧房头”(或称“八仙头”)和“暖房脚”8名,陪伴新郎入席。
入席者通常都穿戴长衫礼帽,席间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如:请新郎入座时,令房头带领“下司伍”(副令房头或称令房头助手,一般在八仙桌的令房头对面),点着蜡烛边唱着歌令“腊烛点火焰焰光,进入房内请新郎;一请新郎来打扮,二请新郎坐厅中。……等新郎入位后,马上要开席了,此时令房头唱开席令“令房酒呀泼路边,泼了大路驸马(新郎)行;亲朋好友都站好,迎接新郎到大厅。令房酒呀泼路坝,泼了大路驸马来;亲朋好友都坐下,酒吃三杯唱令来。”二首令歌之后,全体坐下喝酒,且边吃边轮番与洞房内的新娘及其陪伴者盘对喜歌。水门茶岗等处的“会八仙”别具一格,入席者有“驸马”、“八仙”、“阿乐哥”等十名,席中由阿乐哥表演打水烟,牙城一带常表演“跑马”等丰富精彩的舞蹈表演,有的再加10男10女相伴盘歌陪唱,十分热闹。
新郎酒至“下四盘”(最后四道菜),即暂停,转入“闹房”:“闹房”从“叫门”起,每个程序都要唱诵歌令。如进门唱“脚站洞房八字开,观音送子天送才”,翻床唱“枕头床被翻一翻,子子孙孙会做官”等等。最后,到“凤凰山”寻取“凤凰蛋”(藏放在洞房各处的红蛋、桔子等),找到“凤凰蛋”后,大家合唱《喜庆歌》,结束闹房,再上酒菜吃“下四盘”,宴罢,送新郎入洞房(称“麒麟送子”),整个宴会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