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渔民讨小海
讨小海
摊色如金雨顺风调张大网
波光似玉人勤春早庆丰渔
——林承强
▲刘继令 摄
霞浦滩涂资源丰富,讨小海是沿海居民最广泛的生产活动。从牙城湾的七都蟳,捡泥螺、捞焾、长螺,外海岛庠的铲藤壶、岐乳,取发莱,抉淡莱,沙塘滩涂的掏剑蛏、击鲥鱼,到东吾洋、盐田港的割乌念、钓弹涂鱼、钓涂线(一种类似蚯蚓的海产品)、掘章鱼、挖岐蛎、拾衰螺。林林总总,比比皆是。
▲杨建峰 摄
讨小海,大多数都在退潮时进行,涨潮时休息,一天劳动两三个钟头,就可以得到新鲜的海味,或是卖掉换钱,或是留着家人吃。
▲郭丹珊 摄
夏、秋傍晚,踩着溜板滑行在滩涂上,习习南风拂面而来,身上暑意全消无;放眼纵观,太阳余晖采才消,涂刺磷光又现,令人飘飘欲仙,真可谓其乐无穷!
▲郑祖植 摄
讨小海是很辛苦的,炎炎夏日,顶着烈日,寒冬腊月要迎着刺骨的海风,冻僵的手还要拿着自制的小鱼网,身上系着一条绳子,牵着一个装鱼虾用的“七皇”。
▲周跃松 摄
趁着潮汐间隙,每天都要浸泡在齐腰深的海水中行进,若能一网放下去就有一网鱼虾出现,那种丰收的喜悦会令他们忘却了自己的辛劳。
▲于永乐 摄
讨小海的某些项目,也有很大风险。旧时,外海地区妇女到岐头铲藤壶,就不时有发生人被风浪卷进大海的惨剧。有些老人,即使在滩涂上,也往往因俯首过久发生脑溢血突然死亡的。宋人写诗说:“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同样,讨小海也并非一概富有诗意。
▲卓长滨 摄
讨小海依季节变换,可获取品种各异的海味:春季捞青苔、拾麦螺、香螺酥螺、八八螺、梅螺(涂蜞)及蜉、蟹;夏季摸虎蜉、踩虾蛄,拾梅螺、涂鳖,蚶秋季摸软鳟、拾涂刺、海月、涂匙、掏蛏、踩扁蝯,鳗催、肥毕、贴泥和红、白虾等等。
▲谢书秋 摄
有时碰巧也可拾得牛角蛏、红膏蟳和鲎,青壮年渔民下涂时都带三角锄(一种普通铁板造的三角形短柄锄头,用三角锄可以掘章鱼、鳗囝、弹涂(跳鱼)等等。
▲朱文伟 摄
有的人会用鳗刀捕鳗囝,用涂线钩钩涂线,则都是需要有一定技术和经验的。技术更高的是钓蝯、钓弹涂。钓跳鱼用的三向钓钩,看到跳鱼要眼疾手快把钓竿线马上拋出去,赶快收回来,跳鱼就被钩住了;没有一副好眼力和一定手劲、耐力是徒劳无功的。
▲林钊 摄
最简单、最省力也最保险的是拾螺,不分大、小水,只要打赤脚,踩入离岸很近的滩涂上,一年四季都可以拾到。通常,有小孩子背个小鱼篓拾蛏伃,抓蜉子,捡沙螺,找花螺,耙文蛤,妇女们则去开岐蛎,铲岐莱;男人也有腰系竹篓,手持铁锹,攀岩登礁打“七头”,刨“岐吉”。
▲陈彤 摄
有的渔民到滩涂较深处设置了围网,然后在围网下端放置了几十个网笼,一旦潮汐退去,在围网内的鱼虾就无处可走,为寻找出口便会自动进入网笼,进入网笼的鱼虾,就难以出来了,这种守株待兔式的方式也十分有效,每天都有鱼虾收获,但产量却不一。
▲陈嘉扬 摄
霞浦人有“歧头货不还价”习俗。霞浦人的生计,七分农耕,三分渔猎。每逢农闲季节,人们往往三五成群,驾舢板、小船到岛屿上去采摘附着礁石上的贝藻类海鲜,这项活计,俗称“讨歧”。所讨的有海葵、石鳘、淡莱、帽贝、石蝴、藤壶等,统称“歧头货”,是稀少、珍贵的上等海鲜货。
▲陈明山 摄
但讨歧是危险的劳动,因为,这些歧头货都生长着乱石堆积处,石上还长满刺的蛎壳,手脚容易被刺扎。越是陡峭处越有意外收获,稍有不慎,就会摔跌伤亡。礁石旁波浪起伏,浪头退下后才能采到歧货,浪头起时如来不及向上挪,弄不好人会被水浪拖下去。
▲翁顺程 摄
所以,民间说歧头货是用命换来的。因此,在街市上卖歧头货时,人们不便讨价。“嫌贵就别买,要吃别嫌贵”形成了买方的规距和习惯。
霞浦依山面海
讨小海的生活方式承袭了数千年
这一个“讨”字
是讨海人对大海的谦卑
对自然馈赠的感激
也是对他们来之不易的生活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