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作品 列表

海耕、海殖、海为家-福建霞浦的“海农故事” 作者:阿贵

发布:2019-03-18 14:38:31来源:霞浦摄影网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818.jpg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823.jpg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辽阔的海域自古以来就孕育了“耕海”的传统。中国耕海技术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宋代形成中国海耕史上第一次大发展,出现“蚝田”、 “珠池”、 “种蛤”、 “养珧”,以及海盐“晒卤成盐”等新技术;明清时期形成中国海耕史上又一次大发展,继种养蚝、珍珠蛤、珧等海洋生物外,又出现“蚶田”、 “蛏田”、 “鲻池”、“药田”,以及海盐“海水制卤”等新技术。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813.jpg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840.jpg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527)的《水经注在转引《交州外域记》一书记载时指出:“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日雒民。”在古代“雒”通”骆”。锥田或骆田,即为架田、浮田,在长江流域又称为葑田。南宋农学家陈要在《农书》(又称《陈痹农书》)中指出:“若深水薮泽,则有葑田。以木缚为丘,浮系水面,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其木架田丘,随水高下浮泛。”即指沼泽水乡之处无耕地可用,乡民以木桩作架,将泥土、水草置于架上,以种殖庄稼。木架飘于水上,随水高下,庄稼不致于淹没。这种架田能随时移动,又能随潮上下,王桢在其《农书》中称之为“活田”。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847.jpg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853.jpg

架田,是中国人在土地利用上的一个伟大的创造,是耕海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今海带、紫菜、裙花菜等海藻类殖物在浅海的养殖,采用的仍是架田的形式,不过用的不是木桩,而是竹子绳索,成了名副其实的“浮田”。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935.jpg


微信图片_20190318145943.jpg

明代,福建、广东等地的养蚝业都已有相当的规模。成书于明代的郑鸿图《蛎蝻考》,记载有福建福宁州(州治在今霞浦县)竹屿地区15世纪就有成片的蚝田,用的是插竹养蚝法;成于民国年间的福建《霞浦县志》,记有涵江、沙江和武歧一带自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以来,就一直养殖有大片大片的蚝田。


微信图片_20190318150021.jpg

福建霞浦,旖旎海岸滩涂风光,中国摄影界乃至全球摄影界已经无人不知。当你有机会走近福建霞浦绵长的海岸线拍摄滩涂之美时,更要走近那深邃的中国海耕、海殖文化,去体验、感受大海之上的劳动之美。分享小红帽阿贵老师一组福建霞浦海耕、海殖题材摄影作品。

微信图片_20190318150024.jpg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