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盐田西胜村高山葡萄
前往革命老区基点行政村——西胜村的道路是沿着山形而建的水泥路,汽车行在九曲回环的山路上。随着行进的路程愈加深入,周遭的翠竹愈密,一棚棚葱郁的葡萄架沿着山坡次第排开。汽车再拐过一个弯,不知不觉间竟已到了西胜村的村口。
霞浦县盐田乡西胜村
位于福建省霞浦县西部山区,与福安市交界,是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海拔500多米,村域面积26.5平方公里,辖27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共513户2038人,其中少数民族1685人,占总人口的82%。同时也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战争时期,西胜村人民与其他老区人民一起,为战争胜利奉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心血与汗水。
葡萄结百子,古刹响红歌
站在西胜村的村口,老远便能望见山村腹地的一片雪白,好似一团堆砌的冬雪,隐于翠竹与古厝之后,在阳光下时不时反着刺眼的银光。凑近一看,原来是一片近百亩的葡萄田。搭建规整的葡萄架子鳞次栉比排列着,架子上保温聚热的塑料膜如连云一般铺展开来,这就是造成“夏时白雪”美丽误会的原因。
葡萄田中有一条古朴的木栈道,在其中曲折迂回,沿着栈道可将这片葡萄园风光尽收眼底,伸手可触茂盛的葡萄。往棚架上一看,夏季的火热催促卷曲的葡萄藤与油绿的葡萄叶子爬满竹架,每一个蒂头上都结满葡萄,硕果累累。
500米的海拔也导致了西胜村葡萄的晚熟。这个时节,山下的葡萄已到可采摘的时节,而西胜村的葡萄虽显得圆润饱满,却还未褪去绿衣,换上紫袍。不过看着碧色葡萄缀满枝头,犹如翠玉在风中摇摇晃晃,倒也是多了一份绿意清新,玉雪可爱。
沿着葡萄田木栈道拾阶而上,是一座名为西胜寺的寺庙,这座始建于宋淳化年间,饱经1400多年风霜的古刹或许正是西胜村充满禅意的奥秘所在。这座千年佛寺里也不只是终日的晨钟暮鼓,也有属于历史的革命红歌自楼顶高亢传出。
轻推历史门,重走红军路
1934年1月底,闽东游击支队在西胜村西胜寺成立,下辖3个连,共计300多人,200多支枪。支队长任铁锋,政委叶飞。那时候谁也不会知道日后叱咤风云的闽东红军独立团在此时已定下雏形。
随着战线的推移,闽东游击支队打下赛岐后,队伍不断扩充,于1934年1月前往西胜山休整,并在西胜寺召开会议,研究开展工农武装斗争,成立闽东红军独立团问题。会议决定任铁锋任独立团团长,叶飞任政委。成立的闽东红军独立团,下辖3个营9个连,另设1个特务连。团长任铁锋,政委叶飞,特务连连长陈挺。至此,闽东红军独立团正式成立。
这座古刹在战时也曾是红军战士们生活学习的场所,在佛寺的两侧钟鼓楼上还留有放置机枪的机枪眼。古旧的寺庙虽已几经翻修,不见旧时模样,但四面斑驳的白墙与空洞的枪眼仍将那段烽烟战火的历史字句如实镌刻。
在距西胜村以东4公里的龙潭村(西胜村下辖自然村之一)里,保留有红军医院与修械所遗址。1934年7月,闽东红军独立团在此设立红军医院、修械所,并修建可容纳100多人居住的三座秘密楼,用以安置红军伤病员。
自医院建立以来,便一直为在闽浙地区抗战的红军伤员提供治疗,战事吃紧时,医院的担架队一天内需在前线与医院之间来回多达4次。西胜村的妇女们更是组织慰问队,为伤病员煮饭、洗衣、协助护理。红军修械所,使红军游击队的枪械得到及时修理。红军医院、修械所一直坚持到1935年2月,敌人规模进剿后才停办。
修械厂旧址,现改建为龙潭革命纪念馆
在抗战的几年中,西胜这个位于霞浦大山中的小乡村亦涌现出许多动人心弦的抗战事迹,畲嫂舍子救曾志便是其中广为流传的一个。
1934年的秋天,作为闽东地方党组织负责人之一的曾志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身患疟疾而不得不前往闽东苏区红军医院医治。几经辗转,曾志在畲嫂蓝荣妹的家中安顿下来。然而敌人的围剿打破了片刻的宁静。带着孩子与曾志逃跑的蓝荣妹为躲避敌人,只得将啼哭不止的孩子藏在路边草中,以引开敌人。自己则背起曾志往密林中跑去。知道受骗的敌人气急败坏地放火点燃蓝家草房,并把孩子扔了进去。幸运的是,敌人走后,孩子被躲在草房羊圈旁的雷大婶及时救起。
当蓝荣妹背着气如游丝的曾志,回到被敌人焚烧一空的自家屋前,见到了抱在雷大婶怀里奄奄一息的孩子时,面对着围在她身边神色凄清的乡亲们说:“乡亲们不要为我难过,只要我们救活了红军曾志,红军是会回来为我们报仇的,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像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西胜这个小乡村还有许多许多,西胜村作为新四军的发源地之一,更有许多参军抗战的英雄义士。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参加闽东红军游击队的雷神法、蓝承波等一大批畲汉人民的优秀儿女,随队到屏南县棠口村,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跟随叶飞、阮英平、陈挺等同志驰骋抗日疆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立下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