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水墨霞浦沙江|小渔村的美,远不止你所知道的这些

发布:2020-12-31 23:25:21来源:霞浦摄影网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16.jpg

沙 江 篇
沙江镇,位于霞浦县西南部,背山面海,地势平坦宽阔。东临福宁湾,南隔东吾洋与长春、下浒隔海相望,西影坡头港与溪南、盐田接壤。27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13个村。俯瞰沙江全貌,像一双有力的臂膀拥抱着东吾洋这颗蓝色宝珠。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21.jpg
优越的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气候使四季树木长青,瓜果飘香,曾被项南同志喻为「福建大念山海经的缩影」。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26.jpg

图虫创意/塞鹰
牡蛎和海带是这里主要的养殖产业。走在沙江镇上,随处可见当地居民在家门口穿牡蛎壳、织网、或开海蛎等场景。每年3-5月的海带收获季节,更有一番忙碌的劳作场景上演。


景 点 篇

竹江岛

竹江岛,地处霞浦县东吾洋西北部,岛内面积0.2平方公里,以岛上产竹、四周临水而名。「状如猛虎,静卧汪洋之中」是南宋大家朱熹对这座小岛的第一印象。涨潮时,四面环海,用船可通达八方;退潮时,泥潭环抱,唯有古时留下的汐路桥连接小马村。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32.jpg

摄影/张恒锋
南宋庆元年间,岛上先民就定居在此,至今已800多年。他们世世代代靠海吃饭,说是「海的儿女」一点也不为过。在此期间,也为后世遗留下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32.jpg

竹江郑氏海蛎养殖技艺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它的发明改变了竹江岛「无田可耕,无山可垦」的历史,被列为「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汐路桥

在霞浦,绝大部分景观的呈现效果都取决于潮汐的周期性变化,「汐路桥」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44.jpg「汐路桥」又称「达路桥」,建成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全长3651米,是目前国内已知的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建筑。因路和桥建在滩涂之上,潮涨时淹没于水中,潮落又露出海面,故得此名。该桥采用了牡蛎固基法,将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于200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49.jpg

天后宫

位于竹江前澳的天后宫,是闽东诸多天后宫中年代最为久远、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它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扩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仍保留着清代木质结构的风格,面积为727.4平方米。宫门向内依次为戏台、众厅、神厅、神龛。
微信图片_20201231232956.jpg2005年,前澳天后宫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它已成为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02.jpg

葛洪山

素有「中国道教名山」之美誉的葛洪山,以葛洪天险、蓬莱仙境著称于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700多年前,著名的道教丹鼎派创始人葛洪的到访,给这座普通的山峰蒙上了神圣的面纱,由此吸引了各界道教人士前来寻根问祖。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07.jpg

除了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葛洪山上的自然景观也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它集雄、奇、秀、险于一体,入冬时节依然温暖如春,山花烂漫,成为众多文人墨客文思泉涌的灵感来源。清代诗人郑云就留下了「洪山高耸插云中,万顷波涛浴日红,传是葛仙修炼处,石坪丹灶晓烟通」的优美诗篇。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13.jpg

小马村

小马村,是沙江境内一个半海半农、畲汉同居的传统村落。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闽东文明发祥地」,黄瓜山遗址和千年古树是时代变迁最忠实的见证者。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17.jpg

博客/北山云海
虽经历暴雨袭击、山洪爆发,家园遭到沉重打击,重建后的小马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生态、宜居、宜业和旅游观光的滨海新村,使这个小村落重新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23.jpg

黄瓜山遗址

黄瓜山,原名杨家山,位于小马村西北,是闽东地区至今唯一一处经科学家发掘的史前时期贝丘遗址。在黄瓜山中部的东坡、西坡和东北坡的小山凹上,分布着原始人类留下的文化遗存。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28.jpg1989年,福建省考古队对该遗址首次进行科学发掘,共出土遗物600多件。经测定,确定其年代为3500-4200年。也就是说,早在4200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33.jpg

2002年5月,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教授、哈佛大学博士与省考古专家的联合发掘,再次证明了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于此,并且在当时就已掌握了一定的稻类耕作技术。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38.jpg2005年,黄瓜山贝丘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的发现,对填补闽东地区先墓古文化遗存的空白、研究闽东乃至全省史前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43.jpg

八堡古城堡

八堡古城堡,始建于明正德5年(公元1510年),由当时从中原迁来的八个姓的先民联合集资出工兴建,因此号称「八堡」。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054.jpg

城堡全长421米,由乱毛石干砌而成,分东、西两个城门。其难得之处在于:城墙和城门基本保持原貌,城堡内基本保持原来的街道和民居建筑。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00.jpg

该城堡对研究霞浦明、清城堡建筑有着重大意义,于2010年被霞浦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05.jpg

美篇/酥酥


摄 影 篇

围  江

围江村,隶属沙江镇,距县城约30公里。海边有座圆圆的小山包,实际上是座独立的岛礁,因其形状酷似馒头,人们亲切地叫它——馒头山,现称「笊篱屿」。山虽小,却流传着浪漫的传说。一对有情人,在还未涨潮时登上了馒头山,想要返回却发现潮水将回家的路淹没了。于是,就在岛上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这座岛也因此被叫做「情人岛」。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09.jpg

图虫创意/X-魔鬼
如果错过馒头山的日出,你可能会遗憾很久。当太阳缓缓从地平线升起,红光喷薄而出,渲染了整片天空,云朵则是这幅画卷的最好点缀。大片滩涂连接天际,为前来观看的人们真正呈现了水天一色的场景。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14.jpg

摄影/卓长滨

白  鹭

白鹭村,位于沙江镇南部,拥有广阔的滩涂和海带养殖海域。每到海带收成季节,这里就成为了蔚为壮观的海产品加工场。海带高高挂起时的不规则线条和深浅不一的棕褐色色泽,与自然劳作的农民构成摄影师镜头下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是人文劳作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21.jpg

摄影/夏林海

沙塘里

沙塘里滩涂面向福宁湾,视野开阔。日出初时,天边显露出鱼肚白,远处的山和小岛若隐若现。随着太阳的升高,一抹橙黄紫红的霞光洒向宽广的滩涂,落潮时留下的水迹、痕线在光的照射下,纹路有如木刻般的质感,简练而富有韵律感和线条美。
第一届「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全国大赛的「特级佳作-海滩动脉」就摄于此地。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25.jpg

摄影/郑戈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31.jpg

沙江S湾

于2016年亮相里约奥运会全球广告大片的沙江S湾,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必去之地。用于晾晒海带的竹竿遍插于内海中,将广阔的滩涂围成错落有致的S型弯道,只留出一条狭长的航道供船只通行。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37.jpg

摄影/卓长滨
S湾的另一头直通大海,只有竹竿露出水面,一幅江南水墨风光在眼前徐徐展开,打渔归来的船只给S湾增添了几许生机。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43.jpg

图虫创意/文哥382


民 俗 篇

阿婆走水

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妈祖诞辰,阿婆走水则是该节日之高潮,是竹江村民为纪念传说中妈祖在海上救护遇险渔民而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48.jpg

摄影/张铭
活动当天,由16名壮丁抬着妈祖神像,自前澳天后宫出发,沿街而行至西门境沙嘴头,随即朝海边浅水滩奔去。奔跑百余米后停下,将妈祖像抬高又放下,反复蘸水12次(旧俗36次),寓意一年12个月,月月风平浪静,渔利丰盈。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54.jpg

摄影/张凤平
阿婆走水这一妈祖文化传承活动已延续六百余年,于2016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获中国自驾游短线节庆类评选第一名。

曳  石

一到中秋夜,整个沙江村就被呐喊声、巨石与地面的摩擦声、鞭炮声所笼罩。这是沙江人民传承四百余年的中秋传统——曳石。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159.jpg

这一民俗是为纪念戚继光以及义乌将士抗倭胜利的祈福活动。既缅怀历史,又歌颂美好生活,更是对传统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现今已被列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01231233204.jpg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