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盐田西胜村
西胜村,因寺得名。西胜寺,原名栖圣寺,始建于唐大顺二年。清代郡守李拔曾有诗赞:“佛国何年寺,栖迟有圣人,频来开觉路,到处指迷津。”像一个久远的预示:圣人栖居的地方,有人开拓道路,指点迷津。革命战争时期,闽东工农红军在西胜寺成立独立团,革命的战火点燃畲区,西胜村成为闽东红军的革命圣地。解放后,栖圣寺更名为西胜寺。
七月,阳光热辣,车子沿着蜿蜒的山道盘旋,一弯一拐,驶进了茂密的竹林里。阳光被枝叶切割,碎碎点点,金子般跳跃在头顶。透过斑驳的光影,看见深山里坐落的村庄,升腾着团团云气。这乳白的云气从山脚一路追随,跟从我们来到山里。此时,它缭绕过村庄,腾挪,翻转,澎湃起一丛丛无声的浪花。白茫茫的云浪,其实是罩着白色保温塑料膜的葡萄棚架。葡萄棚连绵起伏延伸向田畴边的屋舍,整个村庄像在云端之上,展开翩翩飞翔的姿势。
村口立着一块石峰,火红字眼风一样扑入眼帘——老区,西胜。寻访的村庄到了。远远望见葡萄园对面的西胜寺,黄墙黑瓦、翠竹婆娑,在蓝天白云下分外醒目。沿着路标指引,穿进浩大的葡萄园,一根根粗壮的根茎,从坚实的土地拔地而起,向上升腾、交错、缠绕过棚架。碧绿的翠叶覆盖满藤架,风一吹,铃铛一样摇摇晃晃。一串串葡萄安静地躲在套袋里,三两串没有套袋的葡萄,闪着青绿的光,嵌着淡淡的紫,晚熟的高山葡萄还没转色。此时,正是葡萄农户休闲的季节,不用给葡萄剪枝,不用喷药,不用施肥,葡萄园安静极了。安静的土地传来岁月深处的声音。
1932年,叶飞、施霖、詹如柏等一批共产党人为开展工作深入闽东畬区,行走在这条崎岖的山道上。他们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走过五斗、龙潭、马地、桦坪等山村。西胜峰峦众多、山高路陡,村和村之间要翻山越岭,但每一次坎坷的脚步,让他们更接近山里朴实的畲民。畲村农民在共产党的启发领导下,革命意识悄悄觉醒,他们团结力量并肩战斗,建立畲族支部,发展畲族党员。在西胜红色畲区的影响下,当时全县参加斗争的4万多革命群众中,就有7千多畲族兄弟。
穿过葡萄园,来到田塍之上的西胜寺,那是闽东红军独立团成立的旧址。寺院门口挂着几块牌,一个是“霞浦县文物保护单位栖圣寺”,另两个是“霞浦县党史教育基地”和“宁德市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岁月赋予这片土地特殊的历史记忆,土地积淀着岁月特殊的情感。西侧,一片开阔的山地,是闽东红军独立团成立的纪念园;东侧,屹立着闽东红军独立团纪念碑。历史鲜红的印记镌刻在青山绿野里,从不曾褪色。
1933年底,闽东游击支队在霞浦西胜寺成立,下辖3个连,共计300多人,200多支枪。闽东游击支队打下赛歧后,畲族群众纷纷加入队伍,队伍不断扩充,在叶飞、任铁锋、詹如柏等同志率领下,队伍在西胜寺周边休整。1934年1月1日,在西胜寺成立闽东红军独立团,下辖3个营9个连,另设一个特务连,全团910人,团长任铁锋,政委叶飞。同年1月6日,18日至19日,独立团在福霞红带队的配合下,两度攻打霞浦县城,震慑了敌人,巩固和发展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霞浦苏区开始形成。1938年2月,独立团随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赴抗日前线。
不朽的丰碑铭记着革命历史。走进纪念碑后面的陈列室,目遇时光深处的革命先辈:叶飞、任铁锋、马立峰、曾志……照片上的笑容,穿过时间斑斓,依旧神采飞扬。共产党人的身影,可以让蓬荜生辉,可以让青山不老。他们矫健的身姿曾经活跃在这片热土,冒着枪林弹雨,跨越战壕,攀越高峰。这片土地,流传着红军和畲民血浓于水的深情:身负重伤的叶飞被畲民雷云铨收留在家里疗伤,叶飞身体痊愈后,赠送五枚手榴弹,激励着畲区人民的斗争意志;畲嫂背负着身患疟疾的曾志行走在山道上,她把襁褓中的孩子放进路边草丛里,诱开敌人追捕;少年雷石祥把敌人引向山坡,飞身投入潭水中,保护了村里的革命同志……
龙潭自然村距离西胜村四公里,青山簇拥的山村座落着一座座土墙黑瓦,这些不起眼的房屋,是闽东红军的后方医院、枪支修械所、秘密楼。当时,伤病员送进一家农宅,住满时,又送进另一家。战斗激烈期间,龙潭村住进一百多号伤病员。畲族妇女自觉组织慰问队,帮忙洗衣、煮饭、协助护理;青壮年抬担架,人手不够时,从附近基点村抽选青壮年,形成75人的担架队,帮助伤病员转移,每天往返多次。敌人疯狂围剿,为保护群众安全转移后方,红军战士、当地武装力量、还没来得及转移的护理人员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牺牲人数达两百多人。当乡亲们返回村子,发现村庄横尸遍野,他们亲手将英雄掩埋在村庄附近的山地里。这些英雄是谁?没有名字,无人知晓。如今,农民上山砍柴、锄地,还能从泥土里挖出白骨。三年游击战期间,西胜被残酷的敌人烧村7次,5个革命基地村被夷为平地。然而,西胜畲族人民可歌可泣的团结精神,让革命的红旗屹立风中,猎猎传响。
叶飞将军曾这样评价畲族群众:“在三年游击战争最艰苦的年代,畲族群众对革命的贡献是最大的,他们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最困难的1935年至1937年,对党支持最大。我们在山上依靠畲族群众保护,才能坚持”。
青山寂寂,大地沉默。这片燃烧过战火的土地,栖息着沉重的灵魂。
为告慰英雄远去的魂灵,记住这片土地血染的风采,西胜村传承红色文化,开展红色基因教育。目前,龙潭自然村原红军后方医院和兵械厂所在地,已建立一座龙潭革命纪念馆,并对红军后方医院和兵械厂进行修缮保护,龙潭革命文化广场正在施建中,对龙潭溪也将进行生态水系建设,包括景观、河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民用红军路为主线,将西胜和龙潭两个红色基地村串联起来,建成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通过红色文化旅游,带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发展,为了深远的缅怀,为了深切的纪念。
西胜村虽然作为新四军的发源地之一,很长时间,因地僻偏远,村落分散,头顶“老区”的光环,发展却十分困难。“老,少,边,贫”一度成为西胜的代名词。下洋自然村是传说的“光棍村”,外地姑娘想嫁进山里,在来的路上,就被盘旋的山道吓得往回跑。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改善交通状况。近年,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精准扶贫的深化下,西胜至里马的环山公路已建设,总长6.5公里,打通了盐田乡西部交通“大动脉”,改变了霞浦城关到西胜村需要绕道福安市的状况。在造福工程的启动下,改善了乡村的居住条件,边远自然山村先后搬迁近100户入住新居,完善了环境绿化,解决了“水、电、路”三通。五年来,累计修建自然村机耕路10公里,硬化村道13.7公里。西胜还建立了乡村客运站,西胜至霞浦城关,每天一个班次,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 路,联结着乡村的情感,是产业兴村的纽带,传达着山村的希望。
西胜村民秉承着老区开拓拼搏的精神,因地制宜,将毛竹、茶叶、葡萄三大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对无人管理的毛竹实施复垦,有效施肥,提高了毛竹生长效益,同时,发展白茶大毫、金观音等新茶品种,茶园面积增至2000亩。葡萄品种最早从边县引进,以传、帮、带形式,各村各户普遍种植,经过20多年的不断摸索和总结经验,葡萄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由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云雾多等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高山葡萄晚熟、果粒饱满、口感甘甜等特点。葡萄近年形成西胜的产业品牌,闻名于周边县市。葡萄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目前人年均纯收入达到14500元。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12.2万元。因种植葡萄的大棚,多数采用老旧的铁管或竹质材料代替搭建,经受不住每年台风肆虐。改造葡萄棚架,让棚架牢固、经久、耐用,是葡萄采收季节过后又一项繁重的任务。老区的发展仍有困难,但老区人民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精神,会让乡村的发展道路越走越远。
葡萄安静地躲在套袋里,再过半个月,高山葡萄即将转色。那时,浩荡的葡萄架下,垂挂着一串串紫水晶似的葡萄,葡萄凝结着红土地的深情,向远方歌唱。8月下旬,西胜村将举办“红土地畲歌葡萄采摘节”,慕名的游客带着火热的情怀,将从四面八方涌向这片热土,观光红色文化,绿色农业,听畲歌,品葡萄。葡萄园里已搭建好赛歌台,观光栈道从葡萄园延伸向村口,嘹亮的畲歌将唱响远方……
西胜村简介
西胜村位于霞浦县西北部,东邻崇儒畲乡,西北紧邻福安市松罗乡,南与杯溪接壤,是少数民族畲族聚居地。海拔500多米,距县城41公里,全村地域面积26.5平方公里,下辖21个自然村,全村人口513户,共203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85人,占人口总数82%,是全县陆地区域面积最大,所辖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
西胜是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胜原有的37个自然村普遍建立了党的组织和村苏维埃政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特别在1934年至1937年,闽东革命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三次全面军事围剿,西胜人民和其他老区人民团结一起,给予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无价支持,使红军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生存,队伍发展壮大。西胜人民为革命胜利不惜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后,西胜村被确定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境内革命根据地,称老区。下辖龙潭、马地、五斗、三斗、笊篱山、下长岗、田螺述、龙虎岗、桦坪、西胜等10个老区基点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