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竹江竹蛎养殖
海蛎是霞浦南乡特产,包括竹江在内的南乡海蛎养殖,始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明代竹江郑氏族人郑洪图撰写的《蛎蜅考》,对后人了解竹江郑氏先民发明的海蛎养殖方法大有益处。这种利用牡蛎壳生蛎到投石养蛎。再到郑姓乡人从原本用来惊吓鱼群的竹枝上生蛎得到启发,发明了用毛竹养蛎,所以竹蛎养殖技术是由竹江郑氏先民首创。竹蛎的养殖历史悠久,被认为是“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
五行相生法则,
造就了怎样的养殖“蛎”器?
竹在泥中插,蛎从海里来
用陆上之“竹”,生海中之“蛎”
竹“蛎”与挂“蛎”,你猜哪个更好吃?
陆上之“竹”和海中之“蛎”,
究竟能有什么关系?
五行相生,是古老而玄妙的奥义,水生木,造就了神奇的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
牡蛎,一生只有一个家,一旦找到合适的附着地,便再也不会移动。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五百年前,霞浦人郑洪图发明了扦竹养蛎。本是用来驱吓鱼虾的竹竿竟成了牡蛎们趋之若鹜的理想居所。郑洪图,字光舆,号玉沙,福宁州人(今福建省霞浦县竹江村人),嘉靖庚申年生,天啟丙寅年卒,曾任省江西都昌知县(诰赠奉直大夫)官居五品。抑衙蠹,恤舆情,廉能有声,离任后民多思之。著有《蛎蝻考》(据《霞浦县志·官哲》育有一子四孙,最小孙跟随洪图公返回霞浦,其余三孙留在江西漳州广西一带)。
这项独特的养殖技艺富饶了霞浦滩涂,郑惠茂及族人们也因此世代以养蛎为生。
竹江村,一座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海上孤岛。位于霞浦县中南方向,距城关13公里,东与沙江村一水之隔,西和小马村通过汐路桥相连,距离3600多米。在这面积不足0.2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生活着400名勤劳纯朴的大海的儿女。竹江的郑氏先贤凭着勤劳与智慧,充分利用海洋的独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大力开展的养殖业,在多次的失败中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总出人工养殖竹蛎的技术而响誉闽东地区。对于这技术能以流传至今,其中与郑洪图有密不可分的情结。这里的家家户户都爱养牡蛎,如今更是有了挂绳养殖的新方法,再也不用费力砍竹插扦。而郑惠茂却不以为然,作为郑洪图的后代,他遵循着古老的“待客之道”,坚持用竹竿养蛎。
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扦竹养蛎再辛苦,依靠天时所生的技能,依旧是祖先和自然最好的馈赠。在滩涂上追波逐浪,在潮水间穿梭奔忙,扦竹养蛎究竟神奇在哪里?
郑氏竹蛎养殖技艺要从明代郑洪图著有《蛎蜅考》说起。郑洪图《蛎蜅考》曰:福宁沿海之氓,国少海多,往往籍海为活,故税有鱼米,有箔米,有泥头米,有深流来,独竹与孤岛,无田可耕,无山可垦。宣、顺以前,通箔为生;成、弘而后,箔废而兴,肇自先民,取深水牡蛎之壳,布之沙泥,天时和暖,水花孕结,而蛎生壳中;次年,取所生残壳而布之,秆稍蕃。然蛎产多鲜。巨鱼逐渐,馋食元厌,众心胥戚,取石块团围,稍无害。但石块不过三五,波浪风倾,害复如前。乃家议扈以竹枝,水中摇放,鱼惊不入,哀我人斯,百计经营,天幸不爱道,地不爱宝,竹枝生蛎。乡人郑姓者,随砍竹三尺许,植之泥中,其年丛生蛎,比前更蕃,因名日竺,以竹三尺故名也。乡人转杈慕效,竺蛎逐传,沙蛤亦然。蚶澳、洪江、厚首等处耕种氓,踵武遍植,以为余利,竺竹生蛎,仅百余年……
从上述史料表明,福宁(霞浦为福宁府治)沿海插竹养蛎的历史渊源,竹屿的这个海岛由于无田可耕,只能“籍海为生”,海禁政策使渔民改海洋捕捞为海水养殖,在明成化、弘治后兴起养蛎业,渔户最初取深水牡蛎壳养殖,后因鱼食蛎,又发明插竹养蛎的方式。《蛎蜅考》是养殖史上一份重要文献。志考中总结了一套竹蛎养殖技术也体现了竹屿的先民的辛勤与智慧。
因此,郑洪图的《蛎蜅考》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其表现在:一、为我国首部系统介绍海蛎养殖的文献。二、当地渔民,农民将海蛎变为花样繁多的吃法,俗称“海蛎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三、郑洪图被人们誉为“海蛎王”后,为了纪念他,当地居民在每年正月二十九(拗九节)便会煮海蛎饭吃,人人可自由地到海里捡拾蛎蜅,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时还用海蛎祭祖的习俗。如今,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已被列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着手准备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蛎又称牡蛎、蛎子,生长在内河与海水交界海涂潮间带的礁石上。为了提高产量和便于养殖和采收,古人发明了“扦竹养蛎”的人工养殖方法,做法是将约一人高,手指粗细的竹子扦插在海涂上,让海蛎在其上生长。
生长在竹子上的海蛎人们称为“竹蛎”,这种小竹子叫“蛎竹”。蛎农生产过程有:
1.冬、春农闲期间上山砍蛎竹。(一种野生的小竹子)
2.芒种、小满期间出海到外港港道低潮区搭“蛎崮”引苗。
3.农历10月份左右拆“蛎崮”,将附着有蛎苗的竹子移到海涂中潮区稀植。
4.第二年十月份,将“蛎竹”再次移植到内港低盐分区域暂养。
5.冬至到清明期间出海采收,“竹蛎”生产周期大约需要两年。
6.开蛎,修整旧蛎竹。
养蛎过程中,牡蛎竹为底栖海涂贝类、软体生物和鱼类、海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高效生态系统。
牡蛎营养丰富,可做主菜,也可做配料。
开蛎后的竹子经过简单处理,可以再次进行海蛎养殖。海蛎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煅烧石灰的优质原料,千百年来闽东沿海一带的建筑,造木船补缝都是用这种蛎灰。因此“扦竹养蛎”直接影响着沿海一带传统的建筑业、造船业,所以“竹蛎”养殖对人、社会、自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