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盆景,山海兼顾的艺术
刘景生在制作盆景
冬日,走进位于宁德市霞浦县城东的闽东最大的盆景园,满目形态各异的盆景,透着说不出的自然之美。 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之一的盆景,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它以植物、山石、土、水等为材料,缩龙成寸、小中见大,塑造大自然的优美景色。霞浦县是全国著名的附石盆景产地,以天然榆附石盆景为名。其盆景创作素以桩材优良、育枝健壮、造型优美、布苔精致而见长,成为全国性花卉盆景展览的“座上客”。
机遇 自然与人的“天作之合”
在霞浦,盆景制作由来已久。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霞浦盆景制作艺人一凿子一剪刀模仿古画上的造型设计,慢慢摸索出自己的制作门道。90年代,天然榆附石的发现,将霞浦盆景推上了新的高度。这种生长在沿海地带、乱石山中的榆树,抱石而生、依石而长,形成树附石的天然景观。霞浦盆景制作艺人凭借顺其自然的理念和匠心独具的设计,研创出天然榆附石盆景,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盆景品种。受岭南派盆景影响,霞浦天然榆附石盆景采用截干蓄枝、“脱衣换锦”技法,整体造型主次分明、曲折流畅、聚散有致。同时,保留了原有山野天然形态,虽形态怪异却自然真实。
刘景生是霞浦第三代盆景制作者,其作品在全国、省花博会展中多次获得大奖,2008年被评为省盆景艺术大师。他的创作理念是进行盆景培育时,根据树桩形状和长势,对其未来造型有一个准确的构思,把大自然的创造和人的创意结合起来。 “天然榆附石盆景的制作特别需要韧劲和耐心。先让树桩自然生长,再按照构思好的想法,对长到一定比例大小的枝干进行剪裁,然后在枝干上选留芽点角度、位置合适的新枝,以控制枝干的走势。”刘景生介绍,一盆好的天然榆附石盆景,至少耗时十年才能完成。
近年来,天然榆附石盆景在国家、省、市级盆景展览中屡获奖项,霞浦盆景的名声不胫而走,全国各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霞浦盆景逐渐走上产业化道路。2009年,“霞浦盆景基地”被省文化厅授予“福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求变 “玩”出新花样
天然榆附石盆景虽意境高雅、制作技艺精湛,但培育树桩多需采用天然林,取材困难。如何在发展中避免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霞浦盆景制作者有自己的方式。
“榆树生命力顽强,耐旱、耐寒、易修理,而且它的形成层容易将石头包实,所以我们试着人工采种育苗,培育人工榆附石盆景。”刘景生说。
为此,霞浦县开展“人工附石盆景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攻关,目前已研发出镶嵌式、穿透式人工附石盆景,既克服了树桩来源的困难,又保留了天然附石盆景的神韵。“相较于天然附石盆景,人工附石盆景需要更长时间。”刘景生说,但发展人工附石盆景才是最终出路,不仅环保,还能为盆景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后备军。
在各个种类中,刘景生更偏爱山水盆景。不同于虬曲多姿的附石盆景,山水盆景以气势雄伟取胜。霞浦拥有曲折绵长的海岸线、拔地而起的群山、临空探海的怪石,这些自然景观都成为山水盆景创作的源泉。目前刘景生创作中的山水盆景,已完成整体构架,经过切割、拆分、打磨的石头堆叠组合起来,初显山峰沟壑雏形。接下来摆上小船、人物,霞浦三沙美丽的海岸风光立刻跃然盆中。
传承 大家都在努力
随着霞浦盆景知名度不断提升,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前来拜师求艺,但刘景生依旧牵挂着盆景技艺的传承问题。“现在,肯静下心来学习盆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刘景生感慨道。
“盆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不是简单地修剪植物,还要将书法、绘画艺术融入其中。所以,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悟性。”刘景生说,盆景制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遇上盆景的生长季,创作完成后树桩仍不断生长变化,如不加以修剪,势必影响树桩造型。
盆景漫长的制作过程,注定了其收益的滞后,这是对传承人的又一项考验。考虑到成本因素,往往很多人将还是半成品的盆景直接出售,对盆景艺术作品的留存相当不利。在刘景生看来,霞浦盆景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多方支持,达到生产与销售的动态平衡,推动盆景文化传承发展。
这些年来,刘景生带过省内外六个徒弟。如今他们将盆景技艺带回自己的家乡继续发光发热。刘景生说,霞浦盆景技艺的传承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大家都在努力,让盆景文化被更多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