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畲族村寨——三沙镇二坑村
发布:2016-01-20 11:21:28来源:霞浦摄影网
畲族姑娘
距三沙镇约13公里的南太姥山西南麓,有一座畲族村寨名二坑村。去二坑村的是一条乡间机耕路上,村边的林间腹地是天然氧吧,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体健身轻。眼前所看之处群山环抱,梯田叠翠,好一派田园风情,恍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
桃园胜境,美丽而恬静,山风凉爽,游客至此,别有一番逸趣。
沿着村道的石阶拾级而上,二坑畲村散落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幽溪鹿去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这首颇具乡村味道的休闲诗,使我的思绪随着时间倒转回望过去,这里春天泉水叮咚,林深云闲,四处鹿鸣嘘嘘,花鸟争春,构成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图景。
三沙镇二坑村畲寨现有人口100多户近400人,分二坑、孝井、大湾、塘钓四个自然村,畲寨地处海拔300多米,分布着丘陵和低山,平地较少,极目远眺,对岸美丽的牙城湾尽收眼底。景点有虎头山、卧在牙城湾边的狮头山、三叠石、两个落差10多米的瀑布等。畲民住房大多依山而建,姓氏以蓝姓为主,还有雷、钟、李三姓。畲族人通用汉字,但本村间通用本民族语言——畲语。对外通晓闽东、客家、白话等汉民族方言。村中有学校、商店、磨米等作坊,过着以农耕为主,狩猎、种茶为辅的生活。现村里中青年大多外出务工或到三沙镇内的渔船当雇工,有一大部分已迁居到东山(畲族村)。
畲族古称“蛮獠”、“峒蛮”,自称“山哈”。哈乃客人之意,即认为是外地迁来的。人们称他们为“畲”乃火种之意,即他们在农耕方面曾有过刀耕火种的年代。畲族有71万余人,主要居住在福建省以及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区,多数与汉族杂居。据霞浦县畲族诸姓谱牒记载,明代初年与中叶畲族已相继进入福宁(今霞浦县境)。蓝姓“汝南堂”主要有三大支派:明天启(1621年)起,分别从罗源、浙江、上杭迁入;雷姓“冯翊堂”主要有五大支派:明隆庆(1567年)起,分别从福安、罗源、福鼎、浙江迁入;钟姓“颖川堂”主要有二大支派:从明天顺年间(1460年左右)和万历初(1580年),分别从福安迁入。
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畲族的生活习俗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住布置和服饰等同汉人无异,但仍保留祭祖、婚娶等民族风俗文化习惯。每年祭祖仍须聚集全村族民由长者带领上山到旧畲村的祠堂(公厅)中祭祀。比较隆重的节日有端阳节、中元节、十月初一以及冬至、春节。祭祖时,在公厅悬挂祖图,家家户户备三牲酒肉、五色米饭、香烛等,由长者率众先将三牲祭品摆向大门,朝外跪拜,请回在外狩猎猎身亡的太公之灵。然后挪动三牲祭品朝向内厅祖图叩拜。每次祭祖,都由长者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世代流传。其婚娶习俗,则从女方送庚帖那一天得算起,7天内男女双方家庭没有发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之事,可择日迎娶。男方要根据女方亲朋多少送给猪肉,并请一位男亲戚和媒人到女家迎娶,新娘家由舅父和女友送行,各擎雨伞,步行到新郎家。是晚村中男女青年,唱着畲歌闹洞房。
村中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是正月初八的“鸡公王生”。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宰猪杀鸭,用以祭拜“鸡公王”。祭场设在村前空地上,由师公领着4名衣冠鲜明的畲家女子,摇着银铃率全村人口进场向着祭品当天跪拜。师公口中念着祝祷词,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祭毕一齐跳起“鸡公舞”,有时通宵达旦,狂欢不已。
畲村人热情好客,他们盛着醇香甘洌的自酿米酒和畲家乌米饭为客人接风洗尘,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