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民俗 列表

霞浦畲家乌米饭制作方法

发布:2016-03-15 14:45:23来源:霞浦摄影网
“三月三”为什么吃乌米饭?竟然有五个传说!
 
畲族乌米饭的传说不一: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
 
其二,三月三虫蚁不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山不怕虫蚁。
 
其三,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
 
 
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
 
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断粮关,并限得反围剿的胜利。
 
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
 
有人出了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乌米饭很好吃,却不好做!
制作流程
 
1,采摘乌稔树的嫩叶,将采摘的叶子洗净。采摘时,可顺便摘几张香枫叶,可使乌米饭更香。
 


 
 
2,将乌稔树的叶子捣碎,再在碎叶中加清水。
 
 

3,滤出汁水,将糯米直接放入汁水中浸泡一夜(5—6小时也可)。第二天捞起放在木蒸笼里蒸。熟后即可享用。


 
 

 
4,外包装采用手工编织,工艺考究,具有民族特色。


 
 
 
乌米饭的营养价值
 
乌稔树具有开脾健胃、祛湿、明目、强筋、润肤和抗衰老的功效,乌饭树汁含有槲皮素、花青苷、黄酮、天然黑色素等微量元素。
 
经常食用可调节血液循环、贫血,同时对血虚风痹,腰脚委弱无力酸痛,神经痛者食用尤为适宜。
 
关于畲族,涨点知识!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0%的畲族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语言:畲族内部交际时使用的两种语言:居住在广东省博罗、增城、惠东等地自称“活聂”(山人)的畲族人使用的一种畲族语言,属于汉藏主系苗瑶语族苗语系。
 
另一种畲族语言的使用分布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99%以上的畲族人使用它,这种语言接近汉语客家方言。
 
这种语言由古畲话为主,又吸收汉语客家方言和畲族居住地的汉语方音融合而成,畲族人把这种语言叫做“山哈话”。闽东畲族内部交际时就是使用这种语言。
 
畲族起源:畲族族源歧见很多,但概括起来有外来说和土著说两种。外来说者认为畲族源于汉晋时代的“长沙武陵蛮”。持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是“武陵蛮”和畲族有共同的盘瓠图腾信奉。
 
土著说者认为畲族源于周代的“闽”人。“闽”是福建的土著,福建最早的主人,其遗裔就是今天的畲族。“闽”、“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此说的主要论据是“闽”、“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涵联系,即“闽”——“蛮”——“僚”——“畲”一脉相承。畲族,福建土著民族。
 
此外,畲族族源还有“越族后裔说”、“东夷后裔说”、“河南夷的一支”和“南蛮族的一支”等多种说法。
 
总之,众说纷云的畲族族源反映了畲族在其历史曲折发展和民族形成过程中,同蛮、越、闽、夷以及汉等各族群体彼此互动、混化、交融的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