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民俗 列表

霞浦文化之艺术文化

发布:2020-10-24 08:34:22来源:霞浦摄影网

霞浦从灿烂的历史文化中走来,正在向“高质量赶超”的目标奋然前行,贯其中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微信图片_20201024083441.jpg


留下霞浦的历史记忆,传承霞浦的历史文化,让霞浦人世世代代弘扬和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让国内外宾客从中领到霞鲜明的文化特色,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合作,以文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弹唱艺术

霞浦吹班所吹奏的古曲牌都是“伬、工、合”,没有正式曲谱。只由一代代严师言传身教,因而也失传很多。

霞浦从南宋起就有了民间吹班。

吹班就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吹奏团队。民间吹班应用的乐器,主要有大小唢呐、大小手锣、鼓、大小钹、二胡、笛子、横萧等。现在发展到了三弦、笙、月琴,甚至用电子打击乐器、音响、高音喇叭,以及穿梭在城乡之间各种场合的鼓乐队。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449.jpg

【十番伬】又称“十锦闹”

是霞浦颇负盛名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也是霞浦民间艺人几百年创作摸索的智慧结晶,为福宁大地流转几百年的古韵之音。

霞浦早年间有句俗语:“东关铁机俊星台,西关龙灯万贤狮”,闹到更深人静后,中乘捧出十番来。“只要听到“滴答答、咚咚宽”的乐声,霞浦人就知道是十番伬的乐队来了。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453.jpg

十番伬在霞浦流传的历史比闽剧更长,至今己有两三百年。

据说,它是从苏州,浙江一带传入福宁府,其曲调与福州白勺“十番音乐”不同。传曲牌经过整理,现有“想当初”“佛前灯”“五更闹”“太平歌”等13首,每首曲律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

十番伬以演奏为主,乐队阵容庞大,一般有20人顷,笙萧琴笛俱全,可以围坐演奏,也可以沿街演奏。乐队设有掌鼓,以便指挥演奏,并配上“更卷”(竹制圆筒)“狼帐鼓”,节奏清晰优雅。有起伏波溯,慢逮犹如高山流水,婉特悦耳,令人陶醉;快速则似电闪雷鸣,气势磅礴,听者为之振奋。真正做到了“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快慢有序,强弱分明。

【评书说唱】霞浦评书,有“中华古音活化石”之称,始于明末清初,清代尤为盛行。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458.jpg

评书,又称“评话”“讲书”。一张主桌,一碗茶,一个醒目,一个饶钹,一根筷子。醒目在桌上一搭,全场肃静,伴随筷子敲定铙钹的节奏,评书艺人神采飞扬,音敲和谐、朗朗上口,时儿手舞足蹈、时儿抑扬顿挫,钹声锵锵,有时伴随口技,恰千军擂战,似万马奔腾,惟妙惟肖地描绘书情中各种角色场景,通过口、手、身、步、神的表演,达到一人多角,将书情中生、显、净、丑、末等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神情活现表现出来,让人陶醉。

【嘭嘭鼓】“嘭嘭鼓”也叫渔鼓,又称”牡丹花调”,作为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广泛在闽浙交界的闽南方言地区,流行霞浦的是被称为“莲花落”的,在传唱中逐渐与民间小曲和当地歌谣相融合,以当地嘭嘭鼓为伴奏乐器,称为嘭嘭鼓。

霞浦渔民在船上常用木棍敲击竹筒,配合渔歌,自我娱乐。后改用空心竹筒,竹筒外壳雕成鱼的头、尾、鳍等形象。两端蒙鱼皮或海蛇皮,用右掌排挤。说唱人加进许多身段造型,美化渔鼓的表演魅力。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02.jpg

三沙“渔鼓”,演唱时所持道具为一猪皮制成鼓底的竹筒,每一句结尾用手击鼓伴奏。演唱艺人自编自导,内容主要是渔民生活,渔业生产方式,鱼类形象等。

唱“渔鼓”的民间艺人主要来自浙江平阳、苍南一带,因那里的语言与闽南语相同,而三沙人又多讲闽南话,三沙便成为了渔鼓主要流行之地,每年五、六、七月妈祖宫等场所,渔民们一边乘凉,一边听渔鼓演唱,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舞蹈艺术

霞浦闽剧

就像一丝团结的纽带,在给村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把常年在外的乡亲聚集在一起,这为村庄营造了热闹的喜庆氛围,年复一年,一直如此。

长期以来,闽剧之中大多数是霞浦人

这也是人民群众沉浸其中,乐此不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温情慰藉。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07.jpg

在民间,群众自发成立的闽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最多竟达40多个,位于葛洪山脚下的洪江村,在霞浦人的心目中,历来以出美女而闻名,这个只有三千多人的村庄,竟成立了13个闽剧团,闽剧百年,在霞浦这个舞台曾经见证了太多艺人无以掩饰的光荣或梦想,得意或失落。

历史的晨钟暮鼓送走了这个城市弦歌相伴的岁月

而闽剧舞台上的这份热闹与绚丽,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去,每当夜幕降临,灯火阑珊处,舞台上传来的这个天籁之音,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生命,传递着恒古不变的温暖与慰藉,希望与憧憬。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11.jpg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戏,据传是明清时期,随着畲族的迁徙从泉州等地传入霞浦。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15.jpg

提线木偶戏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象巧然俊美,生、旦、净、末、丑;忠、奸、贤、愚各具个性,涉及武打戏、文戏、审案戏等样式,多以歌颂善良、勇敢先人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迹、教育子孙后代传承优秀的民族美德为内容。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20.jpg

提线木偶戏的唱腔依照剧本和演出的需求,有闽剧、越剧、京剧等。若是畲族剧团其特色是在不同地点演出时能够结合当地语言文化,融入剧情,特别是在畲乡演出时,唱腔可用畲歌、畲谣进行演出。

灯技演绎

铁技台阁

是将珍贵文物饰作模型,肩抬游街展览,伴以乐队吹吹打打,并将上述模型演变为亭阁幕景,配上小演员,便成了有景有戏的“台阁”,由于演员年幼,唱词简短,且站坐定位,没甚表演好看,有艺人巧匠仿造高跷,采取铁杆支承结构,使演员临空表演惊险节目,这部分台阁就专称“铁枝”。铁枝是以铁杆空载人。将杆巧妙掩饰,令人莫测机关,叫做“过机”。既要看去顺其自然,又要符合力学原理,似险不险,为此许多能工巧匠曾费尽心思去争奇斗巧。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24.jpg

铁枝是霞浦特色的传统文艺项目之一。铁枝只有二平方米宽的台坪,配备画屏华表亭,绘画博古花鸟,装饰简陋,舞台上只用3个年仅七岁左右的男孩(女孩不登台)化为剧中人物,即称为上技、抉技和配角,此乃铁技的整个场面。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28.jpg

由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提高,铁技的创造艺术不断改进。解放后,台坪面积扩大一倍,每一台次,人物增至五、六人,打破旧时常规,选聘女孩登台,不但利于梳妆,而且增加美的享受,现在又创造“一台双技”,如演《西游记》时,唐僧托钵过技,上面高立观音佛,孙悟空单脚悬立亭角,有六米多高,手执千钧棒,采用特技滚动挥舞,吸引着数以万计的目光和喝彩,屏风亭阁立体透明,许雕装饰,设计精美,并自备马达发电,灯光闪闪,五彩缤纷,笙歌管乐响彻长空。

牙城鱼灯

牙城镇罗伍村浮山头自然村,当地村民在春节期间舞起鱼灯,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为节日增添浓郁喜庆氛围。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32.jpg

杨氏鱼灯始于清代,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鱼灯表演一般只在春节期间通常每三年举办一次。每到春节,一条条工艺精良、设计精美的鱼灯,穿在大街小巷,寄托着人们对“年年有余(鱼)”美好生活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201024083537.jpg

杨氏鱼灯的制作非常精致费时,大约需七天左右才能完成。

鱼灯种类繁多,主要由元帅爷灯、龙珠、鲫鱼、金鱼、虾、走马灯等组合而成。一场表演需18条鱼相互配合方可进行,所需人员多、制作耗时长,舞起精彩绝仑,场面壮观。

陆地行舟

是流行松城、三沙镇民间传统文艺形式,一种活动于地面的划船表演。船以木板为底,旁围彩纱,装锦为舟形,中间有歌童舞女,作摇桨动作,边歌边舞,行于街上,民族乐队跟随伴奏。

据说,陆地行舟是为了弘扬历史上立过海战功勋的民族英雄事迹,及生产者劳动在海上生活而设计的,以文艺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旱船是用竹篾或小木条搞成小舟样子,彩结装饰简陋,船下方用布料绘画水纹,转围而成,船舱里配有姑娘角色,似坐非坐,似波浪动作,载歌载舞,自荡自演,并可多舟穿梭摆动,更显美观。以后又有改进,如《打渔杀家》就加上演出摊篙、霸渔、迫税的精彩节目。

1959年演《隋炀帝看琼花》,以龙头凤尾的游船造型,全长六米多,利用车轮行动,船上皇宫式布置。1993年演《金山击鼓》设计宋代战船模式,以及演《郑成功收复台湾》节目都得到改进。

舞龙舞狮

舞龙是霞浦民间传统文艺节目。每年的春节、元宵、中秋或神诞日,时有舞龙活动,所到之处,群众均燃放鞭炮迎龙。“龙”由艺人用竹、木、布等材补扎流制涂饰而成,有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配以龙珠,龙身节数须準数,内羔水深蜡烛(后改用干电小灯泡)。舞龙时选强壮青年各执龙身木柄,表演俯、行、潜水、飞奔、騰跃、过龙门、抢龙珠等技艺,龙嘴喷射烟火,配以鼓乐,声威雄壮,千姿百态。崇儒的“东坡龙”、牙城的“文洋龙”,阵容整齐,舞姿嶂文盛极一方。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