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三沙镇文艺队迎元宵
铁枝是将珍贵文物饰作模型,肩抬游街展览,伴以乐队吹吹打打,并将上述模型演变为亭阁幕景,配上小演员,便成了有景有戏的“台阁”,由于演员年幼,唱词简短,且站坐定位,没甚表演好看,有艺人巧匠仿照高跷,采取铁杆支承结构,使演员空表演惊险节目,这部分台阁就专称“铁枝”。铁枝是以特制铁杆悬空载人。将杆巧妙掩饰,令人莫测机关,叫做“过枝”。既要看去顺其自然,又要符合力学原理,似险不险,为此许多能工巧匠曾费煞凡思去争奇斗巧。
三沙铁枝艺冠霞浦,久享盛名。三沙铁枝是三沙的特色传统文艺,铁枝精巧的造型、多彩的灯光,强大的阵容、壮观的场面,把春节民俗活动推上高潮。传统的铁枝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只有二平方米宽的台坪,配备画屏华表亭,绘画博古花鸟,装饰简陋,随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铁枝的内容主题体现了三沙艺人的聪明才智,是艺人的集体智慧。艺人挖掘传统曲目和民俗文化,结合当前经济建设来确定作品,如选定制作的铁枝有反映传统文学的红楼梦情节,神话传说的宝莲灯故事,民俗妈祖祭祀仪式等题材。铁技的整个场面有上枝、扶枝和配角等,分别是舞台上只用三个年仅七、八岁小男孩(早期女孩不登台)化妆为剧中人物,根据节目要求利用泥巴等辅料相结合,技巧地塑造成需要的道具和人物、禽畜之类的形象.以各种人物神态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而深受大众喜爱,流传近两百年,至今仍然散发着民俗文化的光芒。
射雕英雄
大约在明代后期、清代初期铁枝从福建泉州一带传入闽东沿海地区。在清期中期,三沙民间即有迎春接福的游神民俗活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元宵节,一元伊始,为祈保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三沙举行规模盛大的“迎奶娘”活动,由当地“铁枝队”艺人扎扮好上装奶娘神,安放在四方台阁上的“神船”,由4至6人抬着行走,并配合锣鼓唢呐乐器、龙伞旗幡队伍,浩浩荡荡周游过市,所到之处,善男信女鸣炮烧香膜拜,热闹异常。此后,年复一年,约定俗成,于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沙都有举行“搬铁枝”、“迎奶娘”的传统民俗活动,成为闽东地区颇有影响的民间节俗活动之一。
一座铁枝需要多种工匠分工协作,才能达到的制作精美完善,更需要精明强干,任劳任怨的组织者和慷慨捐资、热心出力的赞助者,才能保证演出完满成功。通常令人头痛的问题是,演员是小孩情绪不够稳定,家长态度反复,常发生中途换人或临场不出等情况。组织者要不断登门劝说,委曲求全。幸好能得到大多数家长支持。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早期没车载要靠十几人轮流肩抬。台两侧各有数人随行扶持,并有一支乐队沿途演奏,外围又有数十人拉着龙头布的护圈以防观众挤撞。队伍以一头牌灯和两面大锣为前导,俨然封建大员出巡。沿街行至唱点(各闹市街口为例行唱点或是大商号和门口有礼炮迎接者为临时唱点)停留演唱。临街居民大都全家出看,店铺门前、柜头、楼上挤满观众,街心更是人山人海。真的是万人空巷,倾城而出,观众你推我挤,热闹无比。
93年进城汇演特等奖
80年中期后由于种种原因,三沙铁枝已多年未演,1992年元宵又再而恢复,并应邀进霞浦城关演出,全城各界夹道欢迎,赞声不绝。1993年元宵,县文化局调演,在城关举行踩街会演竞赛,报纸刊载消息,轰动全县,城郊群众赶来城关,人山人海会演结束,三沙铁枝获最高奖“金杯奖”。此情此景,正如《松涛》报所刊登的长溪诗社老人的诗中说的:
万人空巷闹花灯,共赏元宵百技兴。欲问工夫谁第一,铁枝台阁最高层。——张景骞
人逢盛世精神爽,节届元宵气象新。喜看松城灯夜会,纷呈异彩数桃津。——陈品全
台阁铁枝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娱乐活动的形式,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奇葩,这种民俗文化应该好好保护,要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