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镜头看霞浦
发布:2016-05-17 09:03:06来源:霞浦摄影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5月17日 第 12 版)
相关热词搜索:
当今,是个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的年代。出门旅行,遇见美景,掏出数码相机,或干脆就用手机,随手一“咔嚓”,也许,就能携回一张“大片”。旅游与拍照如影随形,使得一些比较“上镜”的景观景点,更得游人青睐,其名气也在人们的光影传递之中,日隆月盛。福建的霞浦,便是如此。
光影组成的大美
霞浦二字,即霞光映照下的海滨,无疑为以景取名。
我是到过霞浦的,那是26年前。记忆底片中的那片海滩,白茫茫,雾濛濛,似乎并无色彩。刻印在脑海中的是海湾停靠的一溜儿台湾渔船,漆成蓝色,透示着两岸最早民间交往的生气。
霞浦这么快就变成了“滩涂摄影天堂”和“休闲度假胜地”,这次去之前还真有点儿不敢相信。一下高铁,县委宣传部长周平,递过来一部摄影画册,图片呈现的海岸与滩涂,四季不同,晨昏有别,漂亮得令人着迷。尤其是天朗气清日子拍的早霞或日落,平时看似色彩单调的沙滩,会突然变幻出亮金、浅黄、橘红、火红、嫩绿、湖蓝、黄绿等几十种颜色,鲜艳夺目。
拍摄是一种光影艺术,对于天光水色的依赖度很大,随机性也极强,因此,当地的摄影师更有优势。三沙镇宣传委员林慧在我面前掏出手机,翻出他在花竹等处随手拍摄的日落,在我眼里,那灿烂云霞与银滩帆影组成的画面,一点儿不输已有的大片。
这些年来霞浦的摄影爱好者据说每年已达四五十万人,无论是城乡、海滩还是海岛,身背相机的游客随处可见。遇见一位带团的导游,与其搭讪,对方递过来名片,上面赫然标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头衔。像这样的“摄影导师”,全县已达200多人,其中部分人以带游客摄影为生,不但带火了摄影旅游,也把霞浦的大美推向世人视野。
自然与人文组成的美妙瞬间
“近些年,霞浦的摄影作品,只要送出去参加评奖,几乎次次不会落空。”蓝钊森告诉我们,当地国家级摄影家协会会员不断增多,频频获奖即为原因之一。
以霞浦为拍摄对象的佳作,除了变幻的光线、细腻的色泽,还有一种独有之美,就是人们在滩涂上诗意般的劳动与创造。记得上次来霞浦时,滩涂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并无美感。那以后,霞浦滩涂养殖渐渐普及,至今海耕面积已达数十万亩,成为“中国海带之乡”和“中国紫菜之乡”。如今,放眼浅海滩涂,那些一望无际的海带竿、紫菜架、晾晒绳,有的像严整的军阵,有的又像大型团体操摆出的图案造型,相当雄伟壮观。将长达十五六米的毛竹,插入海滩后形成的竹竿阵,常留S形的水道,供渔船穿行其间。于是,整幅画面上,有曲有直,时静时动,亦张亦弛,鲜活动人。
我把镜头对准渔排,对准大洋,对准飞驰而过的快艇。一道道美妙的线条,一块块斑斓的色彩,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劳作场面,随着手指不断地按动快门,陆续收录下来。画面无论繁简,均感有韵有味。都说天地造物,而这天造地设与非凡人造的共融共存,正是霞浦风光的独有特色。
我终于明白,霞浦摄影旅游为何能越来越火?一方面,这方宝地画境天成,创作资源本来就很丰富,另一方面,生活、劳动与创作之间,交叉互动,使得创作领域不断拓展,对于摄影旅游爱好者的吸引力自然愈来愈强。
让摄影与旅游完美融合
在霞浦,遍布县城和海滨的“摄影酒店”,已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住的海旭酒店,便是其中一处。这家酒店所在的围江村海边,是出名的日出拍摄点。酒店上下七八层,靠海一边,每层都设有露台,呈阶梯状,便于层层取景。正前方有一小岛,形如馒头。酒店大堂悬挂的照片,朝阳从馒头岛上方喷薄而出,很是壮观。我们也想拍摄如此美景。次日,天没亮,便起身静候。可等来等去,始终浓云密布。不过用长焦调过来的村民乘船出海场景,像是一幅淡雅的水墨,仍然值得品味。
像围江这样的拍摄点,霞浦已经打造了许多。半月里畲族古民居即为其中之一。我们走进这座古村,沿着新修的环村步道,一步一步地感受着这个古老民族的独特文化,一幅一幅地拍摄着黄墙黑瓦蕴涵的悠远韵味。一间古民居改就的畲族民间博物馆,把我们吸引过去。在馆内,漂亮的村姑一身民族打扮,时而引导我们观看当地生产生活用具,时而讲述村里特别的民俗风情,时而织布制衣背柴作模特,让我们过足了拍摄之瘾。
摄影的本质是撷取美丽瞬间。它对美丽的要求往往是苛刻的,要求视野所及不留瑕疵、完美无缺。因此,完全可将满足摄影要求,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完善的一个标志。以摄影专业的眼光看,霞浦的一些旅游设施与景观并非完美无缺,应该说还有较大改进余地。就拿我们前往的一些海滩来说,一边是金滩银湾,另一头就见垃圾遍地。粗陋的旅游设施,也屡见不鲜。建成与“最美滩涂摄影圣地”相匹配的旅游硬件与软件,霞浦仍然任重而道远。
不过,霞光既已露头,艳阳漫天很快便会到来。而我们心中还生出期待:能够再选晴好的日子,到这个摄影圣地一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