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盘柴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2014-02-08 15:18:00来源:霞浦摄影网
霞浦县崇儒乡溪坪村的畲族武术——盘柴槌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知这一消息,盘柴槌第三十代传承人兰大瑞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苦练了40年的畲族武术,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今年5月,兰大瑞在县文体局的帮助下,开办了“飞鹰武术培训班”,专门教授祖传的畲族武术。
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至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是由畲族先人雷乌公首创。当年,由于地理条件和生产力的制约,畲族先民们多以狩猎、农耕为生。经过长期实践发展创新,盘柴槌武术逐渐成熟,成为畲家最为传统古老的武术。它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又叫丈八棍,长一丈二尺,每招都刚猛有力。在清代以前,棍的一端还加有铁制的棱尖,三米以外就能刺到猎物,现在棍法中还保持冲刺动作。短棍又叫齐眉棍、梅花棍,长六尺,供两人练习时对打,招式多样。它成为畲民反抗地方势力欺压,保护自身不受到土匪侵扰不可少的手段,因此深受畲民喜爱。
“这种武术从来是传长(子)不传次(子),传男不传女,每一代人只传授一到两人,再由这个武术传人分别传授给众人。如今,精通这种武术的传人屈指可数。”兰大瑞说。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的制约,许多畲族村庄深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村的规模小,人口少,财力有限,绝大多数畲族村不存在祠堂、宫观,谈不上给武术宗师立牌建庙,这极大影响了畲族武术的传播发展。另一方面,畲族村寨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民族习俗渐渐被淡化,使许多畲族传统文化濒临绝境。
2007年霞浦县文化部门和崇儒乡人民政府联手抢救挖掘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溪坪村建立了畲族武术研究会,对畲族武术进行全面梳理,更好地解读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省文化厅将盘柴槌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能更好地挖掘和保存它,对丰富中华武术宝库,丰富中华体育,对继承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县博物馆馆长吴春明说,他们还将继续研究整理畲族武术资料,成立畲族霞浦武术馆,兴建畲族武术传习所和表演队,打造畲族盘柴槌武术和古龙寺旅游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