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信息 列表

戚继光以曳石为疑兵退倭寇

发布:2014-02-08 15:13:59来源:霞浦摄影网
    中秋节,霞浦除了吃月饼、赏月之外,还有一种热闹而有意思的民间传统活动——曳石,它的创始人是民族英雄戚继光。
    明嘉靖四十二年,八月中秋,倭寇侵犯福宁州城(今霞浦松城),“戚家军”主力部队正出援福安、宁德二县,州城空虚,调兵救城已来不及,戚继光便设曳石疑兵之计退之。他动员在城军民,用绳子拖曳石块,穿街越巷,奔跑呐喊,一时满城灯火通明,人声、石声、鞭炮声响砌州城,传于郊外。这时,倭寇已经从海口登陆,进兵到了离州城只有一箭之地的塔旺街,听到“隆隆”声响,疑是城里调来援军,不敢轻举妄动,仓惶退去,待他们探明情况,戚营大兵却早已及时赶回州城了。福宁州城因此化险为夷,免遭生灵涂炭。
    据《霞浦礼俗志》载:系选一平面石,方二、三尺许,石旁夹以硬木,复以麻绳纠之使紧固,前方系以大麻绳,长数十丈,“后方系麻绳只丈余”届时,挑选强健精敏的青壮年男子数十以至近百人,在前面“牵之快跑”,而选一两人在后面“扶绳扶之”,“石上坐一健儿”,作为指挥“号令进止。”若是少年儿童“则牵小石”,形式相同,规模较小,行止如前式。大小约十余队,沿街呐喊,相互竞争,观者塞途,间或两石对冲,则互相争道,摩拳擦掌,甚至各受重伤而不恤,如此蛮动,俗反称“太平石”。
    经长期演变,在解放前后曳石式样更多,制作也更为精巧,除了曳石,还有“竹溜”、“竹车”,在制作时,将锯下二、三尺长竹节内加入铜钱或碎瓷,并在竹四旁夹以硬木,四角安装滑轮,曳石时与过去旧街道嵌入高低碎石路相撞,发出声响更大,再加曳石者阵阵呐喊,其场面更加壮观。解放后若干年,由于街道改成水泥路,这一曳石才逐渐消失。而近年在霞浦牙城村、沙江村、大京村、三沙镇则又兴起在中秋节曳石活动,与从前相比,参加曳石队伍衣、帽各队颜色统一,从晚间七时至十时陆续开展比赛,得胜者获得小礼物。这项活动经费开支、除村委补助些,大部分是每个参赛者按规定出资筹集,而曳石时由于村道硬化平整,发出声响大不如前。
     自明嘉靖四十二年后,霞邑沿海24处古城堡也备有曳石,一作倭寇侵城以曳石壮胆助威;二作中秋曳石以纪念戚家军功绩。同时据《霞浦艺文志》载:“明嘉靖年间举人李大琛特为撰‘中秋曳石歌’以永久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