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旅游环境和资源
霞浦旅游环境综合介绍
霞浦县位于东海南部之滨、台湾海峡西北岸。建县历史1725多年,曾是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之誉;处于沿海经济开放的前沿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和闽东综合改革试验区县份,及福建省最早的对台贸易重要口岸。
霞浦县区位条件优越,山、海、川、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霞浦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充分发挥区位、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等优势,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海洋水产业、食品加工、竹木工艺、五金工具和水力发电等传统优势产业,旅游、房地产、对外贸易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霞浦县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名胜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优势明显,被宁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为闽东旅游集散中心。目前,霞浦县正以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为契机,实施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海峡旅游大格局,突出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旅游品牌,加快旅游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步伐,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推动全县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霞浦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西接福安,北邻福鼎、柘荣,西南与宁德、罗源、连江隔海相望,介于北纬26°25′~27°9′,东经119°46′~120°26′之间,素有海疆重镇,闽东门户之称。县境东西宽约60 km,南北长约70 km,陆地面积1489.6 km2,海域面积29592.6 km2,为陆地总面积的19.9倍,海岸线长404 km,居全省沿海县市之冠。
2.地质地貌特征
霞浦地处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新华夏系构造带中,属东南沿海火山带的一部分。境内褶皱不发育,主要由一系列北北东、北东走向的断裂带和火山喷发带组成,境内的山脉、山岭和海岸线的布局均受其影响,循构造县展布。境内地层单元简单,以侏罗统火山岩为主,次为下白垩统石帽山群火山岩,再次为第四系堆积物。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其间杂有山间盆地,沿海一带夹滨海堆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大致呈三级阶梯状下降。海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海岛棋布,海域辽阔。境内海岸线长404 km,占全省八分之一,浅海滩涂面积693.4 km2,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有大小岛屿196个,港口138个。
3.气候与水文条件
霞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区,年平均气温16~19℃,年日照时数为1637.7~1819h,年降雨量1100~1800 mm,无霜期230天,温暖湿润,冬暖夏凉,温度日差小,霜雪少见,日照充沛,四季常青,适宜农作物和各类动植物生长以及旅游活动开展。受海洋气候影响,季风特点明显。降雨量集中于春夏,7~9月为雷雨、台风、暴雨季节,出现以台风、暴雨为主灾害性天气。境内水系呈树枝状分布,干流长1 km以上的河流24条,多年平均径流量13.3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杯溪、罗汉溪、杨家溪、长溪三河,总流域面积635.2 km2,干流长134.5 km,河流水能理论水能蕴存量74200干瓦,可开发量45000千瓦,目前建成一、二、三级梯级电站,总装机12096干瓦。
4.动植物与生态环境
霞浦境内植被主要为次生乔木、灌木、草丛以、人工针叶林以及各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水生植物。1990年,县内主要野生植物114科476种,其中蕨类植物14科20种,裸子植物8科16种,被子植物92科440种。林业用地993.3 km2,森林覆盖率36%,杉、松等优势树种蓄积量83万立方米,还有三尖杉、四季千年桐、千年银杏、桫椤等珍贵林木。境内主要野生动物约67种,其中脊椎动物42种,无脊椎动物25种,以水生动物和海洋生物为主。境内海域、西河分布有石斑鱼、七都蟳、沙洽蛎、对虾等700多种水生生物。
5.矿产资源
境内非金属矿产品种众多,硅石、花岗岩、沸石、蛭石、高岭土、紫砂土和石英砂、矿泉水等均占有一定优势。河流水能理论蕴藏量7.42万千瓦,地下水年蕴藏量近亿万立方米,潮汐能量巨大,开发条件优越。
(二)社会经济及旅游发展环境
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霞浦县隶属宁德市,辖区陆地面积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592.6平方公里。霞浦县辖2个街道、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分别为松城街道、松港街道、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1990年总人口459897人,有汉、畲、回、藏、苗、壮、瑶7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1.11%,畲族人口占8.27%,居全省第二位,渔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9.35%。《霞浦县十一五规划》确定了 工业立县、旅游兴县、海港强县战略思想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港口城市的发展定位。特别是近几年来,加大了县城、基础设施和经济建设的投入,实现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群众生活大改善等新景象。
随着《霞浦县2000~2020年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修编与实施,县域基础设施和城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交通瓶颈的突破,形成了城市建设框架雏形。以福宁高速公路霞浦段建成开通、霞浦机场、福温铁路霞浦段开工建设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三沙引水扩建工程、三沙疏港公路、县医院综合大楼、城区防洪堤、水产品批发市场、乡村水泥道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使用或基本建成;三沙一级渔港、霞浦一中新校园、杨太公路、数字霞浦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福宁湾围垦、长春吕峡交战公路、溪南深水港开发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8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1.6平方公里,新城区第一期基本建成,第二期建设已经启动。市政建设加快推进山河路、福宁大道、长溪路、龙津路等路网建设及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城市基础设施骨干工程建成或开工建设。广播电视设施进一步完善,13个乡镇实现光纤联网。电子政务县域网覆盖全县,办公自动化建设名列全省县级先进行列。
3.旅游发展环境
霞浦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侯区,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海域广阔,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大陆离台湾中部最近的地区之一,还位居温福高速公路、铁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运输路线的中间位置,旅游区位优势明显。霞浦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名胜荟萃、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分布广泛。既有海洋、沙滩、岛屿、海鲜等以海为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以葛洪山、目海尖、杨家溪、罗汉溪、杯溪、杨梅岭森林公园等以山川为县域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以空海、灵祐、妈祖、葛洪四大宗教文化和抗倭古迹以及连家船民生活体验、畲族风情等地方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成为霞浦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霞浦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日趋完善和提高。随着福宁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温福铁路、霞浦机场、三沙、溪南深水港码头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霞浦将拥有陆、海、空俱全的交通网络,可望将成为闽东、浙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近年来,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旅游企业、开发公司逐渐增加,旅游景点和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也日益加大,并已建成许多各种层次的酒店(已经评定的星级酒店4家,待评定的星级酒店4家)。此外,境内通讯、购物、娱乐等设施及网络化建设日趋完善。交通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改善为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先决优势。
政府政策支持,重视打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以及国家更加重视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霞浦县十一五规划和城市规划总体规划对霞浦县的4个功能之一,定位为海峡西岸东北翼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提出了实施旅游兴县的战略决策,并将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另外,政府部门非常重视营造旅游宣传氛围,策划和着力大造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旅游品牌活动,策划霞浦县旅游景观摄影比赛等等。
综上所述,霞浦县优良的自然环境、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不断改善的旅游发展环境,将为实现旅游业跨跃式发展,建设旅游强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霞浦县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霞浦县历史悠久。沙江镇小马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黄瓜山贝丘遗址,表明远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晋太康三年(282年)始为温麻县地(县治在今沙江镇古村),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原丰县。唐武德六年(623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升为福宁州。明洪武二年(1369)州改县,属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复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福宁府,增设附郭县霞浦。民国初属闽海道。1949年6月17日解放,隶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闽政文[2003]209号),2003年底,霞浦县辖2个街道、6个镇、3个乡、3个民族乡:松城街道、松港街道、三沙镇、牙城镇、溪南镇、沙江镇、下浒镇、长春镇、柏洋乡、北壁乡、海岛乡、盐田畲族乡、水门畲族乡、崇儒畲族乡。
霞浦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明、清时期为了抵御倭寇的侵犯而兴建了许多座古城和古桥,现存城堡和古堡遗址由27处,其中大京古城、吕峡古城、外浒古城、传胪城堡保存较完好;古桥包括慈寿桥、赤岸石桥、通津桥、四门桥等。这些古城堡和古桥不但文物价值高而且观赏性也很高,由战争防御功能转变为旅游功能。霞浦县的宗教文化和畲族民俗文化丰富而具地方鲜明特色,大大小小的寺庙有20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始建于南齐永明年间(483年)的建善寺(灵祐法师在此居住并宣讲佛法)、唐太和年间(830年)的七佛城(玉山寺)、建于宋乾德二年(964年)的法华寺、始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的松山天后宫、清光绪年间的三沙留云洞等。其中建善寺以八闽古刹闻名,三沙留云洞有闽东小普陀之称。赤岸以人文荟萃名噪古今,又是唐代日本高僧空海大师入唐求法漂着受难的圣地。
霞浦县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海、海滩、岛屿、山、川。海滩主要是大京沙滩、高罗沙滩、外浒沙滩、吕峡沙滩、背兜外海沙滩,其中高罗沙滩以碧海、金沙、绿树、奇岛为特色,已得到初步开发。面积较大的岛屿主要是东冲半岛、烽火岛、浮鹰岛、西洋岛、竹江岛、四礵列岛,部分岛屿上留下在两岸对峙时期设置的军事设施、防空洞以及渔民民俗文化,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霞浦的杨家溪、杯溪、罗汉溪各具特色,其中杨家溪人称海国桃源,以青山碧水之幽美,潭、濑、滩与花、草、林镶嵌之秀雅,瀑布、峡谷、奇峰、悬崖、异石、怪洞等神工与人文汇聚之胜境,名胜古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之神妙而扬名,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太姥山名胜区的山、海、川三大主景区之一。山岳资源有目海尖、葛洪山、龙首山等,这些山大部分山体植被较茂密,生态保存较好,有些山体还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摩崖石刻古迹货兼有寺庙,而且多为文物保护单位,如葛洪山为道教炼丹家葛洪修道炼丹名山。这些山体以山为载体,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悠久的人文景观于一体,特别是山体中流传至今的佛、道两教的圣地遗址,是观光、游览、研究宗教建筑和学习宗教艺术的好地方。
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分析
1.乡镇旅游资源分级构成
霞浦县的旅游资源遍布于全县的各个乡镇,平均一个乡镇达到9.71个,最多的长春镇达到15个,最少的北壁乡也有3个。但是旅游资源集中分布于以县城为中心的沿海大环带上,优良级的资源主要分布在霞浦县城、牙城镇、长春镇,表现出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相对集中性特点。
2.旅游资源组合关系评价
评价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水平,不仅要测评资源单体的品质高低,还要测评资源组合的总体水平。这样,才能比较全面的评价一个区域旅游资源的总体面貌和质量。组合测评的基本原理是,把资源单体的测评和资源单体的基本类型测评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影响程度,基本类型的权重定为0.2,资源单体的权重定位0.8。
霞浦县共有资源基本类型44个,旅游资源单体136个,其中五级2个,四级8个,三级9个,二级15个,一级16个,潜在86个,以上一至五级为可开发资源.
旅游资源特征评价
(1)资源种类丰富,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
霞浦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类型齐全。在国标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附录有关旅游资源的分类中,霞浦旅游资源的大类有7个,占到了87.5%;在各亚类型中,霞浦有10个,占到了17个亚类的58.82%;全县自然与人文资源单体分别为50和86个。
霞浦县地处闽东沿海霞浦地处东亚大陆边缘,濒临太平洋新华夏系构造带中,属东南沿海火山带的一部分,有处于湿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境内主要由一系列北北东、北东走向的断裂带和火山喷发带组成,因此,自西北向东南分布有大小不一的花岗岩或火山岩山地丘陵,在风化、剥蚀、崩塌下,形成各种地文景观和流水地貌,如穿越境内的杨家溪、杯溪、罗汉溪流域,这些山、川与海洋对全县组成了绿色生态旅游景观的基本骨架。花岗岩山丘,在构造运动中产生各种裂隙、节理,在断层切割的控制之下,地面流水等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众多的峡谷、陡崖、瀑布。而霞浦东南沿海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曲折、港湾众多、海岛棋布、沙滩优良,构成境内蓝色海洋旅游资源。在霞浦的山、海、川、岛分布各种人文景观,如古寺、古庙、古塔、古道、古城、古民居和各种民俗文化资源等,更加给境内的山、海、川、岛等自然旅游资源以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加了景观资源的多样性,形成了霞浦旅游资源突出的山、海、川、岛与人文完美组合的特色,构成一幅动态变幻的山水画卷。
(2)滨海、岛屿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海,是霞浦的一大特色。霞浦县境内海域面积达29592.6平方千米,海岸长达404km,境内海岸大部分为基岩海岸,岬角突出,岸线曲折绵长,构成众多天然的港湾。沿岸沙滩、泥滩、砾滩兼有,海岸地貌独特,造就了众多优越的海滨沙滩旅游地,沙滩规模宏大,分布集中,如东冲半岛东侧海滨沙滩连绵,秀丽壮观,沙质细腻,以中细砂为主,洁度较好,海水透明度高,风浪较小,旅游开发价值较高;又如下浒沙滩是天然的海滨浴场,有闽东北戴河之誉,是闽东沿海沙质条件最好的沙滩之一。沿海有大小海岛191个,具备旅游开发条件的有烽火岛、西洋岛、浮鹰岛、北礵 岛、竹江岛、东安岛等。深海旅游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探查、开发,可见全县海洋旅游资源优势相当突出。此外,霞浦境内宽广的海域渔业和人文资源丰富,便于综合开发滨海旅游区。
(3)结构层次合理,分布集中成带
由于受构造线、地貌、水系、公路交通的影响,霞浦境内的旅游资源主要沿河流、公路、溪流和海岸线分布,往往以形态各异的各种山峰为最高点,周围山地、农田与滩涂随高度的变化而呈现出阶梯状分布,呈现出了明显的带状分布的规律性。霞浦旅游资源总体沿海岸带形成环东冲半岛、福宁湾、三沙湾、福温高速公路的第一个资源分布带,带内主要包括东冲半岛滨海带、溪南镇、官井洋、东吾洋、葛洪山、城关各景、杨家溪、留云洞景区和三沙等重要景区、景观点。此环带衣内侧则是霞浦广阔的海洋、海岛旅游景点。环带外侧便是以罗汉溪、杯溪、低山丘陵及各城镇人文境景观构成的第二个旅游资源环带。由此可见,霞浦县旅游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从目前旅游开发现状来看,既有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点),如,杨家溪风景区,也有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区(点),如建善寺景区,更有一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旅游区(点),入留云洞风景区和高罗沙滩度假旅游景区等。每一个景区都有自己的资源主体,又有一些多功能、多层次的景点,还有一些生物、生态等辅助景观,使得每一个旅游区(点)结构都不单一、层次比较合理。霞浦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与分布呈带性,使得本县景观丰富,既适合科学考察、旅游观光,又适合探险漂流、休闲度假,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
(4)历史悠久,人文古迹遗留众多
霞浦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之一。考古发现,商周时期就有先民繁衍生息。晋初建温麻县后,一直是闽东经济中心,留下诸多人文古迹,霞浦向以人文荟萃名噪古今,如赤岸是唐代日本高僧空海大师入唐求法漂着受难的圣地;杨家溪以青山碧水之幽美与名胜古迹、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姥山名胜区的三大主景区之一;大京古城堡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岗虎镇塔名列《中国名胜词典》;东关建善寺以八闽古刹闻名;三沙留云洞有闽东小普陀之称等。
(5)畲族民俗浓郁,地方特产丰富
霞浦是闽浙两省畲民聚居地地方,如白露坑是畲族小说歌德发祥地,也是畲族歌王钟学吉德故里,保留有完整的畲族古民居群、畲族文物和淳朴民风,包括畲族四宝龙杖、族谱、花轿、图腾等。畲民每年三月三聚集对歌活动、传统的婚俗、服饰文化依然渊源留存。不仅成为霞浦一道独特民俗景观,更为霞浦旅游增添了难以言表的魅力。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霞浦丰富的物产,并形成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地方风味小吃龙虾戏珠、菊花煎蛋和城关的阿气湖汤、阿达元宵,三沙的下南湖、鱼肉酥等地方美食;大黄鱼、七都鲟、香鱼干、缢蛏、花蛤、紫菜等海产品与制品,以及涵江晚熟荔枝、芙蓉李、涵江茶叶、杯溪柿子等农产品。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从共有因子评价和资源分类来看,霞浦县自然旅游资源三个主类,即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共有个10亚类,占全部自然旅游资源17个亚类的58.82%。
自然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有15种,占全部自然旅游资源71个基本类型的21.13%,占全县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4个)的34.09%;全县共计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50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总数(136)的36.76%。人文旅游资源四大类: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中,霞浦共有个13亚类,占全部人文旅游资源17个亚类的17.65%。全县有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29种,占全部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84种)的34.52%,占全县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4个)的65.91%,全县共计有人文旅游资源单体86个,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63.24%。
霞浦县人文旅游资源单体比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多,人文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也比自然旅游资源多,说明整个霞浦县的人文底蕴比较深厚。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数量较多,占全县旅游资源单体的42.65%,是全县基本类型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构成霞浦县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部分,应加以保护。但是也可以看出由于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在其中的比例最大,由于宗教场所之间同一性和相似性较明显,导致了特色不突出,知名度不大,只能在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很难更进一步向外扩展,吸引更多的客源,以后应整合现有人文资源,加大力度开发有特色的人文资源,并将这些人文景观整合到霞浦的山、海、川、岛等自然旅游资源中,从而达到点、线、面的整体开发。同时加大山、海、川、岛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不断地挖掘与完善自然旅游资源,以使整个霞浦县的旅游发展平稳、协调的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