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霞浦竹江秋色正斑斓

发布:2019-11-23 17:21:09来源:霞浦摄影网

云淡风轻时,登上霞浦巍峨的葛洪山巅,俯瞰美丽的竹江岛,正可谓“岛如卧虎中流柱,至今胜迹在江隈”景象。1.webp.jpg


朗朗的丽日里,我们站在小马村的堤岸上,一眼就能望穿对岸的竹江岛。迎着微微的海风,沿着省级保护单位——汐路桥一路慢行,路桥两旁牧渔耕海的景致迷晃双眼。这条连接着竹江小岛和小马陆地的汐路桥,像是一条金色纽带,质朴本色和自然美之外,更昭示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智慧。
全长3651 米的汐路桥,又名达路桥,是国内目前发现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据《霞浦县志》记载:汐路桥于清乾隆年间,由竹江乡绅郑绣轩倡建。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族人郑启昂受道人指点,耗巨资修建三年而成。后屡被潮水冲垮,其子郑琼森继承“祖业”,不遗余力进行三次整修才得以畅通。桥为东西走向,建在滩涂之上,随着潮汐变化,涨潮没于海中,退潮方能行走,故称汐路桥,也被游人誉为“滩涂之路”,宛如一条腾海苍龙,静卧于茫茫的滩涂之上。汐路桥历经百年沧桑,耐受台风暴雨的侵袭岿然不动,已经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一面旗帜,颇具科研价值。
当地乡绅郑启昂父子,依靠原始方法,凭借人工力量,在一片滩涂烂泥之中,掷下巨资铺筑了一条全国绝无仅有的古代石板路桥——竹江汐路桥。这一亮眼工程,让一方百姓得了实惠,让千秋伟业增色添彩。郑氏后辈义务清扫汐路桥已经传为美谈,从而让我们深深仰视。为了让行人在汐路桥上行走方便,竹江村村委会近年来雇用三个人轮流清扫汐路桥。汐路桥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有望年底如愿。
竹江村,作为一个小岛,历代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揽胜,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因避“伪学”事件,流寓霞浦,曾游览竹江岛,并赋其曰:“一虎峙江中”。时任政和训导张光璧的五言古风《竹江纪实》“……此村本孤屿,岿然峙江渚,山势类几横,列屋颇容与。东枕葛岫高,奇峰海门御。潮退现石桥,延袤几里许;潮平藉小艇,往来渡无阻。里人张郑陈,三姓同托处。前朝卯发科,近午荐乡举,济济多文人,英年列黉序。贫农免外籴,殷家有积贮,地无片田园,谁识辨禾黍?不耕偏粒食,何必采山茹!敢将乐土夸,谋生颇得所,渔村水作田,恰合古诗语……”。诗歌中生动地描绘了竹江村地灵人杰及其富庶的景象。

2.webp.jpg渔民进行竹蛎生产 
穿街走巷,淡淡的海腥味扑面而来,“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深深植入我们的脑海。它是中国海蛎养殖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竹江郑氏第九世、明嘉靖辛卯举人、江西杜昌县知县(诰赠奉直大夫)郑洪图功不可没。“一身正气堪世范,两袖清风恤舆情”——便是对他由衷的赞美。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已被宁德市收入《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江村的后生们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关于竹江郑氏竹蛎养殖技艺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呢。明成化年间,岛上居民用深海牡蛎壳放置滩涂之上,期待来年长出海蛎。海蛎肉鲜美常遭鱼蟹吞食,后来用石头四周堆砌护之。不过数日,石头被风浪推倒,难以保持产量。郑氏先民尝试着用山上竹竿为篱笆将海蛎围住,竹竿摇曳,鱼惊不入。不料翌年竹竿长满海蛎。于是,竹竿扦插养殖海蛎技艺由此诞生了,“中国海蛎养殖历史的活化石”从此扬名。竹江先贤、明江西都昌县令、赠奉政大夫郑洪图将此技艺翔实总结记载,名曰《蛎蜅考》,流传后世,造福人类。“国家牡蛎地理标志”印证着竹江村海蛎养殖的历史。
我们欣喜地看到,海蛎养殖业的蓬勃壮大,竹江村伴生出现了“妈祖走水”、清明海蛎祭祖、竹江海蛎宴等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晌午时分,在竹江村农家乐,我们品尝着海蛎煎、海蛎枣、海蛎豆腐汤、红糟海蛎和油炸海蛎,品尝着新鲜的鲶肉,让味蕾滋长着记忆,让美食占据着生活,真的有一种特别特别的甜香。

3.webp.jpg

竹江村“妈祖走水”
话说“妈祖走水”,正可谓让人脑洞大开。为求海产丰盈,人畜平安,每年农历三月廿五、廿六,竹江村前澳、后湾两境的村民分别举办“妈祖走水”活动。那种场面简直撼动心灵——待潮水半涨时,十六名壮汉抬着端坐妈祖神像的神舆沿街巡行。前面导以神锣、令旗、龙伞、高灯、衔牌、香亭,伴以鼓乐队、神铳手,后随信众香客、围观民众,可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行至竹江西门境沙嘴头(洋尾头)时,只听三声铳响,十六名壮汉甩开众人,口喊号子,抬着神舆疾走如飞,向海边浅水处奔去,溅起层层浪花,煞是壮观。海上跑得起劲,岸上的群众喊得也卖力。轿手们在海水中大约跑了100多米便停了下来,将神舆抬高又放下,反复蘸水12次(旧俗为36次),谓之“安澜”。意寓波澜汹涌,借神力以安之。12次,预兆一年月月风平浪静。平安蘸水仪式结束后,大家又抬着轿子原路返回。紧接着便轮到第二队出发,如此循环往复,祈祷平安,祝福丰收。“妈祖走水”民俗活动,在竹江当地传承已有六百年历史。真是:一年繁华景,尽在三月天。

201910311635023320.jpg竹江岛上现存古迹还有天后宫、锣鼓井、颂德碑等等。我们来到锣鼓井,亲耳听见了锣井、鼓井发出的悦耳声响,也听到了村民们细说着锣鼓井的悠悠往事。传说竹江岛一郑姓人家的屋旁,两口并排的水井很是神奇,明清时所掘,“天方地圆”设计,井深达13米。这两口井每逢雨水天气,便会发出“哐”“咚”“哐”“咚”锣、鼓的声响,并能清晰地听到回声。“锣鼓井”就这样被叫开了,一直延续至今。当古村落、古文化、精品民俗、最佳摄影地成为热搜词汇时,竹江村也不甘寂寞,跻身“生态休闲岛屿特色村庄”行列,并获“短线节庆类中国自驾游路线第一名”。石桥晚归、虎头远眺、大门帆影、榕坪消暑、秋江蟹舎、沆尾橹声、蛎市估船、渔村神会、夏夜渔灯、崎壑饮泉等“竹江十景”也热忱等待着你、我、他携手打造,共同描绘。
返程途中,走在汐路桥上,初秋的太阳透过云层洒下万道金光,辛勤劳作的渔民们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发出了“今年又是好年景!”的心灵呼唤,眉宇间充满着自豪:“中国海带之乡”“中国传统古村落”实至名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