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霞浦旅游 列表

霞浦上水村

发布:2015-09-11 16:48:15来源:霞浦摄影网


 
清代光绪年间修纂的《汝南郡蓝氏房谱》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蓝姓始祖齐满公,从浙江泰顺沙丘田移居福宁二十五六都水漕垄(即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后代繁衍生息至今。这位齐满公很有个性,他遗下祖训,凡后代上山劳动收工,都必须扛着石头回家,修整溪岸。于是,石头寨的故事,就拉开了序幕。
 
一个青色的世界
 
祖先为何要让后代扛着石头回村?近日,记者来到霞浦县崇儒畲族乡上水村一探究竟。
 
上水村坐落在海拔350多米的山坳中,四周山岭起伏,溪流纵横。一进村,可见两条小溪汇成一个“Y”字形水脉,堤岸均是石块铺就,严丝合缝。石桥、石路、石墙、石墩……这里满村皆是石头建筑,俨然进入一个青色的世界。
 
上水村第一书记张世镇介绍,村子的布局,就是以“Y”字交叉点为中心,向三面扩展。溪流从村落当中穿过,把居住区分成三大块,这种布局,源于祖先的“规划”。
 
据史料记载,当年蓝姓始祖齐满寻至该地时,见到一处悬崖上有块岩石,上崖流水直冲到岩石上,就像银树花开,而岩下潭内不见水注花,仅能听到嘈嘈声,就给它取名为“水漕垅”,又看到西面有小溪逶迤而来,在汇入此潭后向东南流出,观其水法,如“Y”字。
 
齐满公是个通风水、敬自然的人。他认为,这种地形聚水盘活,赋予村庄灵动之气,巧妙地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共生共息,乃宜居之所也。于是,他带领族人沿溪开荒取地,并让后代上山劳动后,都要扛着石头回家,修整溪岸,以体现对水的敬畏和融入。日积月累,从溪岸延伸开去,石头铺建成了满村的青墙、青路、青屋,恰如“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风貌。
 
垒石成村,还有另一个好处。因为是外迁而来、白手起家,先人往往只能搭个草棚过日子。但倘若后代懒惰,那就得在草棚里一代代住下去。搬石建村的祖训,让后代早早地脱离了“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牖”的草寮生活,住上了石头和土木垒起的村屋。
 
如今,上水村遗留下的古建筑,均是典型的闽东畲族建筑,有两座建于明代,其余大多数为清代中晚期。村中心还有一个石砌的方井,井深2米,相传是始祖齐满所凿,至今村民还坚持定期清洗古井。
 
岁月悠悠石头屋
 
到了石头寨,最值得一看的数村中历史悠久的古民居。
 
上水村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格局风貌,遗留下近60座古民居,是目前闽东地区乃至东南地区传统畲族民居保存最完整的村寨之一。尤为重要的是,上水村寨传统民居中石屋寨风格十分独特,是传统畲族村寨石文化的典型代表。
 
漫步在上水村中,可见村中的古民居以清代畲族传统建筑风格为主,石头垒起的几十间村屋,因溪流和地形坡度显得错落有致,古风浓郁。既有南方丘陵地区的山居特点,又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般的灵气。
 
张世镇介绍,虽然是石头寨,但上水村住宅结构的核心是木结构,以这种结构为核心的住宅,适宜于上水村的气候条件。村中大多的古民居建筑,都有廊前斗拱、卷棚装饰,并雕刻特殊的花卉图腾。其中有一处明代建筑风格的民居,还应用极其少见的木础,蕴含着畲族文化特色。“这些古民居的一些细节设计也十分精美,如屋梁、斗拱、神龛雕刻着龙凤福寿及花卉人物等,有的还彩蓝衬底,显示了古建筑的精致与独特的风格。”
 
除了保留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建筑,上水村同时还保留有明代古村道、油坊、宗祠、宫庙等具有畲族特色的建筑。村庄周边果树环绕,几座山丘此起彼伏,是一道连绵的绿色风景线。村中灰瓦土墙石墙,毛石路从古建筑的脚边穿插而过,别有一番风味。
 
巧手村里出工匠
 
代代垒石的传统,让上水村成为一个出能工巧匠的地方。从古到今,附近村坊都有“去上水学做工”的说法。
 
张世镇说,上水是霞浦最早用水力榨油的村子,曾对全县的油坊作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原因就是全县建造油坊的木工师傅,大多出自这里。目前村里还保存有油坊遗址、水车和整木油楻等,虽已老去,但也是别致的风景,见证着这个巧手村曾经的辉煌。
 
在村中,记者见到了制作畲族花斗笠的吴孙存师傅,他也是这一“非遗”项目的市级传承人。他的手上,就拿着一顶新制作完成的花斗笠。乍一看,其形状和普通斗笠没什么不同,但拿在手上一掂量,就发现它比普通斗笠轻了一半。再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极其精细美观,编织层层细密,边沿竟有三圈花边。
 
吴孙存告诉记者,这种斗笠又叫“公主顶”,属于畲族人的“奢侈品”,从材料到制作都非常讲究,它以村内种植的袅竹为主要原材料,这种竹子成长期必须在两年以上。选竹子还要在冬天水分少时,砍最中间的大约80厘米长,这样材质才会细密、坚实而柔韧。而一顶斗笠,要用200多条竹篾,制作整整5天才能完成。价钱也不便宜,要500元一顶。
 
由于地处山区,多数村民仍保留有传统生产方式,处于原生态待开发状态。除了花斗笠,上水村还保留着极其精美复杂的畲族服饰工艺、畲族土砻磨谷工艺等,畲族乌米饭、菅时粽、打糍粑、畲家米酒等等畲族生活传统,也都已融入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关热词搜索: